APP下载

洛阳方言中近代白话词语选释

2020-12-07许思雨

现代语文 2020年7期

许思雨

摘  要:近代词语体现了词语里的历史构成层次,方言词语则是探求近代词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和参数。对洛阳方言中的十个近代词语进行了探源和释义,意在揭示近代词语在洛阳方言中的生存与使用情况。

关键词:洛阳方言;近代词语;释义;考源

洛阳,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雒阳、东都。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市下辖1个县级市、8个县、6个区,分别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伊川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吉利区。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洛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洛嵩片[1](P13)。洛阳方言主要通行于原居民(老洛阳人)之间,以老城区的话为代表,市内和周围各县在语音上以及少量词语上略有差别。对洛阳方言中的近代词语的来源、流变进行考察,不仅能深化对洛阳方言词汇形成历史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揭示洛阳方言词汇的原生形态,加强对相邻方言间语词交融与渗透进程的把握。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本文特选取其中十个富有典型性的词语来加以解说。除特别注明外,本文所引例句均来自CCL和BCC语料库。

1.扁食

在洛阳方言中,“扁食”是指水饺、锅贴一类的面食。因为饺子呈扁状,所以称之为“扁食”。例如:

(1)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剪柏枝;二十八,挖河沙;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扁食;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洛阳日报》,2007-02-12)

(2)儿媳说:再不然儿媳给您包扁食。(《洛阳日报》,2013-08-23)

(3)冬至吃顿扁,又不咳嗽又不喘。(《洛阳日报》,2017-12-21)

每到冬至时节,洛阳地区每家每户必吃饺子。据说,人吃了饺子一不会冻耳朵,二可以驱寒护肺暖胃。大约在宋代,“扁食”作为食品名称就已出现,并且一直沿用至近代。例如:

(4)金人供送上左右寝食皆如法,并吃馄饨、扁食,乃金人御膳也。(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一引《避戎夜话》)

(5)诸尊菩萨降来临,只有两个金钢寻不见,王婆店里吃扁食。注:“以面为饼,以肉裹之,即今之扁食也。”(明代刊本《李九我批评破窑记》第十三出)

(6)孙胡子,扁食包细馅;马思远,糯米滚元宵。(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皇都品汇》)

以上三例中的扁食应均是指饺子或者锅贴。在例(4)中,“馄饨”与“扁食”并列,可见二者并非同一面食。饺子在古代又被称为“角子”“饺饵”“粉角”等。明代张自烈《正字通·食部》:“饺……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2](P1419)清代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也说:“北方俗语,凡饵之属,水饺、锅贴之属,统称为扁食,盖始于明时也。”[3](P4876)综上所述,“扁食”从宋代初见端倪,到明清开始通用,词义基本没有变化。至迟在明代,已将饺子和锅贴合称作扁食。

2.長虫

在洛阳方言中,“长虫”指蛇。由于蛇形体很长且是爬行动物,因此,洛阳民间形象地称之为“长虫”。例如:

(7)蝎子不蜇,长虫(蛇)不咬,身上不长疙瘩枣。(《洛阳日报》,2007-03-03)

(8)长虫(蛇)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呱呱叫,大雨就要到。(《洛阳日报》,2010-10-13)

(9)“風”的象形描绘是天穹下一条长虫,这是蛇图腾的标志。(《洛阳日报》,2019-12-19)

“长虫”义为蛇,近代文献即有先例。例如:

(10)蛇,俗名长虫。(清代张道超《重修伊阳县志》卷一)

(11)那不是长虫,人家都说那是个花老虎。(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12)月亮照进来,照见桌子底下有盘黑闪闪的东西,王寿山伸手去摸,那东西动起来了,并且很快伸成一长条,往门外溜了。王寿山吓了一跳,原来是一条长虫。(周立波《砖窑和新房》)

伊阳县,为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的旧称。因与宜阳县同音,1959年改为汝阳县。《伊阳县志》明确记载了蛇的俗名是长虫。从清代直至当代,“长虫”一直活跃在很多方言之中,有时也出现于书面语中。

3.墩儿

在洛阳方言中,“墩儿”义为凳子,一般是指比较低矮的凳子。例如:

(13)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来俺家;坐俺的墩儿,喝俺的茶,老师一走妈就打。(《洛阳日报》,2008-02-28)

(14)老头儿老婆儿搬个小墩儿,拎个挠锄,把墩儿放在谷子地里,用挠锄一下一下挖,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农活儿。(《洛阳日报》,2018-09-14)

(15)星期天,我去找他,在汝河边他的老家门前,搬出两把木墩儿,在汝河里搬来的大石头上放两杯清茶。(《洛阳日报》,2019-08-09)

“墩”与“墩儿”为坐具义,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元明清继续沿用。例如:

(16)遂赐坐。左右欲设墩,谓顾曰:“有旨复平章事。”乃更以杌进,即入中书视事如故。(《宋史·丁谓传》)

(17)那潘金莲放着椅儿不坐,只坐豆青磁凉墩儿。孟玉楼叫道:“五姐,你过这椅儿上坐,那凉墩儿只怕冷。”(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十七回)

(18)宝玉又磕头谢了恩,在挨门边绣墩上侧坐,说了一回读书作文诸事。(《红楼梦》第八十五回)

《正字通·土部》:“墩,都昆切,音敦,平地有堆者。”[3](P239)可见,“墩”的本义是“土堆”,后来逐渐引申出其他的意义和用法。例如:

(19)李逵把双斧拔放箩里,两手去摸,底下四边却宽。一摸,摸着一个人,做一堆儿墩在水坑里。(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四回)

(20)他蹲一次来个屁股墩儿,蹲一次来个屁股墩儿。(清代常杰淼《雍正剑侠图》第四十六回)

例(19)中的“墩”是动词,指人的屁股着地。例(20)中的“屁股墩儿”是名词,指身体失去平衡但未倒下而臀部着地的姿势。

4.憨子

在洛阳方言中,“憨子”义为傻子,或者表示此人有傻气。例如:

(21)当时的母亲涕泪俱下,边哭边说:“憨子闺女,你咋恁憨,你怕啥,有妈妈呢,你怕啥……”(《洛阳日报》,2008-03-10)

(22)比如很多洛阳人用“死鬼汤儿”“憨子样儿”称呼最亲近的人,虽然这些词都不是什么好词,表达的却是最亲热的情感,甚至比说“亲爱的”更让对方觉得受用。(《洛阳日报》,2014-05-15)

(23)当时社会上对特殊教育还有误解,有人说她教的是“憨子”,“只要看着别出事就好了”。(《洛阳日报》,2016-09-10)

“憨子”和“马妮儿”在洛阳方言中经常连用,与“憨子闺女”意思相同。“妮儿”是洛阳人对自己女儿的爱称。与此类似的词,洛阳方言中还有“杨呆娃儿”,也是用来形容痴傻之人。“憨子”表傻子义,宋代开始就有相关用例,明清时期逐渐增多。例如:

(24)围棋者以憨者,李乃国手,而神思昏浊,人呼为李憨子。(宋代刘攽《中山诗话》)

(25)我这村儿是个憨子,老媳妇赔礼,莫计较罢!(明代罗贯中《平妖传》第五回)

(26)胜爷一看,他原来是一个不识数的憨子,不以力服,不能了事,胜爷说道:“您就动手吧。”(清代张杰鑫《三侠剑》第六回)

5.今个儿

在洛阳方言中,“今个儿”的意思就是今天。如洛阳人经常会说:“咱今个儿去哪儿?”“今个儿”起初作“今个”,无儿化音。例如:

(27)今日曰今个,明日曰明个。(清代洪家禄《大名县志》卷二十二)

(28)今个儿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老舍《茶馆》第二幕)

(29)今个八月十五吗?娘!(孙犁《白洋淀纪事·丈夫》)

从《大名县志》的记载来看,最迟在清代,就已经把今日称作“今个”了。这一用法也出现在老舍、孙犁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可见其流行程度。时至今日,在老百姓的日常交际中,它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今个儿”是今天的一种口语化表达。在洛阳话中,今天是“今个儿”,昨天是“昨个儿”,昨天夜里则是“夜个儿”。

6.冷子

在洛阳方言中,“冷子”义为冰雹。例如:

(30)黑石关,下冷子(冰雹),给老蒋拍成肉饼子。(《洛阳日报》,2010-10-19)

(31)冰雹也被称为“雹子”或“冷子”,是一种特殊的降水现象,经常出现在夏季或者春夏之交。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异常,其它季节出现冰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洛阳日报》,2020-05-22)

《说文解字·仌部》对“冷”的解释是:“冷,寒也。从仌令声。”[4](P404)可见,“冷”的本义是寒,加后缀“子”表示冰雹则应是后来的用法。

在洛阳方言中,“冷子”也被称作“雹子”,两者都是指冰雹。例如:

(32)同时,树上的枣子像雹子一样,噼里啪啦往下掉。而刘大爷所在的这棵树,却安然无恙。(《洛阳日报》,2019-10-23)

(33)在全球大疫带来一波暴风骤雨之时,天上只会下更多的雹子,而不会掉下馅饼来。(《洛阳日报》,2020-04-15)

(34)说俺诌,俺就诌,大年五更立了秋,正月十五下雹子,打了荞麦和绿豆。(《洛阳日报》,2020-05-15)

《说文解字·雨部》:“雹,雨冰也。从雨包声。”[4](P40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雹,雨仌也。仌旧作冰,今正。雨仌,谓自上而下之仌也。曾子曰:阴之专气为雹。刘向曰:盛阳雨水,温暖而汤。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故沸汤之在闭器而湛于甘泉则为冰,此其验也。左氏传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5](P2287)“雹”本是名词,加后缀“子”也应是后来的用法。

从出現时间来看,“雹子”应早于“冷子”。“雹子”在唐五代时期已经出现,而“冷子”似乎是近代以来的产物。例如:

(35)雨点若著如中箭,雹子逢人似连锤。(《敦煌变文选·破魔变文》)

(36)上堂:“赫日里我人,云雾里慈悲,霜雪里假褐,雹子里藏身。还藏得身么?若藏不得,却被雹子打破髑髅。”(宋代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五)

(37)鼓楼房上琉璃瓦,每日风吹日晒雹子打。见过多少振冬振,倒怕你清风细雨洒?(元代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

(38)雹子有鸡蛋那样子大,把我的屋都打烂了。(周立波《桐花没有开》)

(39)冰雹曰冷子,云曰云彩。(清代谢应起《宜阳县志》卷六)

(40)这是一场冷子。大树不要紧;小花小草可就毁了,经这一打,难得还阳了。(王汶石《米燕霞》)

7.厮跟

在洛阳方言中,“厮跟”义为一起、跟随、结伴同行。例如:

(41)他说,爸爸和二叔就是周围的一道风景,十里八村没有不知道老哥俩的,他俩厮跟着去看戏,看戏的人就不看戏了,光看着他俩乐。(《洛阳日报》,2004-07-17)

(42)工作人员正意外,只听李老先生不慌不忙地说:“喂,是晚报记者吗?我拍处儿(到处)信(找)不着报社,要不咱都搁(就在)老城同化街社区见面儿?随后咱厮跟着(一起)去俺家喷喷(聊聊)……”(《洛阳日报》,2012-12-26)

(43)跟她厮跟(一起)去西门口吃碗儿甜面叶儿,九府门儿喝碗儿油茶带可泡儿(馃子油茶),十字街买根甜蜜杆儿(甘蔗),青年宫买哟炸肉盒儿,趁势儿一拐弯儿,都(就)是人民电影院儿。(《洛阳日报》,2013-02-04)

“厮跟”在元代以来的文献尤其是在小说、戏文等白话文学中时有运用。例如:

(44)(老旦)看他举止,与我孩儿也不甚争。小娘子,厮跟去,你可心肯?(小旦)奴家不见了哥哥,望老娘带奴同行则个。(元代施惠《幽闺记》第十八出)

(45)两支船厮跟着在湖泊里。不多时,划到个去处,团团都是水。(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四回)

(46)当那位囚首垢面的老头又在街头说他的谣儿,身后总是厮跟了一帮闲汉。(贾平凹《废都》)

“厮”即“相”,表示互相之意。明代胡震亨《唐音癸鉴》卷二十四:“相,思必切,读若瑟,今北人皆呼为厮。”[6](P3689)黎锦熙《中国近代语研究法》:“厮字,向来无解,不知即‘相字一声之转。”[7]除了“厮跟”之外,相关词语还有“厮见”“厮杀”等。

8.排场

在洛阳方言中,“排场”为形容词,义为人长得漂亮或事情办得漂亮。洛阳话中夸赞一个女孩好看,经常会说:“这姑娘咋长哩恁排场!”有时也指大方、体面、风光等。例如:

(47)愿这种既环保又利于健康的结婚方式在洛阳城越来越多,就像这对新人,有那么多单车骑友参与婚礼,也同样壮观、热闹、隆重和排场!(洛阳日报,2010-01-25)

“排场”表“大方、体面”这一用法大约是在清代开始流行的。例如:

(48)贾芸深知凤姐是喜奉承尚排场的,忙把手逼着,恭恭敬敬,抢上来请安。(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49)美观曰排场,不欺曰信实。(李希白《新安县志》卷九)

(50)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麦子,啊,长得真排场!(陈梦贤《重返柳河湾》)

“排场”一词最早来源于戏剧,原指古代戏曲演出时的场次安排和舞台调度。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辞藻更妙。”演员多、道具多,戏演起来便有气势,场面就会好看,于是便衍生出“场面鋪张”的意义,再由“场面铺张”引申出“大方、体面、风光”之义。

9.待见

在洛阳方言中,“待见”义为喜爱、喜欢。例如:

(51)送洛阳特产就是图个新鲜,要送别的礼品,兴许人家还不待见呢!(《洛阳日报》,2009-12-31)

(52)剩饭人们都不待见,剩浆面条却是“宝中之宝”!洛阳人常说,“浆饭热三遍,给肉都不换”。(《洛阳日报》,2016-04-08)

“待见”表“喜爱、喜欢”这一用法在明代已经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例如:

(53)你老人家这会儿又不待见他起来。(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二回)

(54)平儿在窗外道:“我浪我的,谁叫你动火?难道图你舒服,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见我呀。”(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55)后来见家里人实在不待见我,就动了来北京做地铁歌手的念头。(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在洛阳话中,“待见”就是把对方放在心上,一般是指客体发生了某件事情,让行为的主体产生“待见”或“不待见”的结果,类似于“当不当回事儿”。它后面可以直接跟宾语,也可以在前面加“不”,表示否定。

10.摆治

“摆治”为动词,有修理的意思。在洛阳方言中,“摆治”一词主要是用在人身上,义为修理人、整人。比如,当地口语经常说:“他把我摆治得好苦。”再如:

(56)那时,关庄也兴起大兵团作战,上地干活吹口哨,点名不到扣饭;加上黑夜白日连轴转,“放卫星”,真把社员们摆治怕了。(《新华文摘》,1981年第3期)

(57)我的一个作家朋友原来是当官的,有一天他踌躇满志地吐了一口唾沫,然后用了三个字总结当官的美妙之处:摆治人。(《今晚报》,2009-03-23)

(58)到了气头上,说“看我怎么摆治你”都是轻的,如果说重点儿,就会咬牙切齿地指着对方:“看我摆治不死你!”(《洛阳日报》,2014-06-19)

从例(56)、例(57)可以看出,“摆治”意为故意使出一些手腕或圈套来使人就范,从而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从例(58)还可看出,“摆治”一词在洛阳话中颇有些不共戴天、势不两立的意味。

总的来说,洛阳方言中保留的近代词语远不止于此。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洛阳方言中的很多词语只存有语音,并无相对应的字;或者是由于音变而造成某些字形讹变,导致查证起来难度很大。本文所选取的十个词语,对于洛阳方言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同时,通过对这十个近代词语的探源和释义,可以看出,洛阳方言词汇研究不仅仅是与语言学有关,也往往会涉及到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知识,它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也是本文需要加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第2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明]张自烈.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3][清]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6][明]胡震亨.唐音癸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7]黎锦熙.中国近代语研究法[J].河北大学周刊, 1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