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态度的现状分析

2020-12-07张慧爱

家庭·育儿 2020年5期
关键词:态度辅导员大学生

张慧爱

【摘  要】采用信效度良好的自编语义分析量表对山东省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态度普遍比较积极,但在某些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文主要基于大学授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态度的现状及其不同人口学变量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授课教师;辅导员;态度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态度总是有一定的对象,是一种内部心理的准备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态度是影响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重要因素,所以正确认识和了解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态度的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在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上的得分均高于中间值,这说明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态度普遍比较积极,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同时这也符合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

二、人口学变量不同,大学生对大学授课教师的态度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级、专业不同和是否班干部,大学生对于授课教师在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大学生无论男女、年级和专业,无论是否班干部,他们在对大学授课教师的态度上都比较积极且相似,也就是说,他们都认为授课教师是比较亲切、负责、严谨的,而且认为是重要、博学、关心学生、无私奉献的,都对授课教师怀有喜欢、敬佩与感激等积极的情感,都有同等的可能表现出信任、尊重、支持、接受授课教师的行为。通过访谈部分大学生了解到,当在日常生活中遇见授课教师时,他们会以向教师问好等有礼貌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授课教师的喜欢与敬佩以及对授课教师的接受与尊重。当授课教师提出某种观点或建议时,他们会表现出接受授课教师的观点和建议并信任授课教师的行为,当授课教师布置某项作业或任务时,他们会以按时高效地完成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授课教师的感激与支持。此外,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支持学校举办有关教师节的主题活动,也表示很愿意参加此类活动,并认为这是表达他们对教师的积极态度的很好的媒介。

居住地不同、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对于授课教师在态度的认知、行为倾向成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态度的情感成分上存在顯著性差异,具体为城市显著高于农村、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情感更为积极,具体表现为他们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授课教师有着更少的害怕情绪,更多的喜欢、敬佩与感激之情。陈乐的研究表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学业上的投入相差无几,但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着更高的学业成就。学业成就的取得与授课教师的付出密不可分,这可能是城市大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情感更为积极的原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对授课教师拥有更积极的情感,具体表现为对授课教师拥有更少的害怕情绪以及更多的感激之情。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中得到的陪伴与交流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是比较少的,所以独生子女对教师的依赖比非独生子女更大,这可能是独生子女对授课教师的情感更为积极的原因。

三、人口学变量不同,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态度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居住地不同和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对于辅导员在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大学生无论男女、居住地,无论是否独生子女,他们都会以比较积正向积极的态度对待辅导员。也就是说,辅导员的角色给他们留下了亲切、负责、重要、关心学生、无私奉献等积极的印象,他们都会对辅导员产生喜欢、敬佩与感激等积极的情感,当辅导员布置某项任务或组织某项活动时,他们都有同等的可能表现出信任、尊重辅导员以及支持、接受辅导员的指示的行为。

是否班干部,大学生对于辅导员在态度的认知、情感成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态度的行为倾向成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非班干部显著高于班干部,这说明普通学生比班干部对辅导员有着更为积极的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在现实生活中更有可能表现出支持辅导员的行为。通过访谈部分班干部了解到,他们觉得自己比普通学生的生活要累得多,因为他们除了参与日常的学习活动,还承担着较多的班级事务,所以平常与辅导员的接触也较为频繁,而且与辅导员的接触也大都为了日常事务与工作,久而久之,这种为了完成繁杂的日常事务而与辅导员频繁接触的常态就可能引起班干部的倦怠情绪,而普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就会求助于辅导员,辅导员是解决问题的帮助者,这可能是导致普通学生比班干部对辅导员有着更为积极的行为倾向的原因。不过这个结果可能存在不准确性,这是由取样的局限性造成的,因为现实中大学生中的班干部本来就少,这就造成了取样中班干部数量与非班干部数量的极度不均衡,从而导致了研究结果的不准确性。

年级不同,大学生对于辅导员在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态度的认知成分上,大一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大二显著高于大四年级,这说明大一年级的学生对辅导员的认知比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更为积极,大二年级的学生比大四年级的学生更为积极,具体表现为更加认为辅导员亲切、公正、负责、重要、严谨、关心学生、无私奉献、博学、辛劳;在态度的情感成分上,大一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年级,大二显著高于大三年级、大四年级,这说明大一、大二年级对辅导员的情感比大三、大四年级更为积极,具体表现为对辅导员有着更多的喜欢、不怕、敬佩、感激之情;在态度的行为倾向成分上,大一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这说明大一学生对辅导员的行为倾向比其他三个年级更为积极,具体表现为更有可能表现出信任、尊重、支持、接受辅导员的行为。这基本可以得出年级越低,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态度越积极的结论。大一新生第一次接触辅导员,虽然对辅导员的角色还不是很了解,但由于辅导员对大一新生所做的工作相对较多,所以大一新生相比于其他三个年级有着更多与辅导员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对大学生活和校园越来越熟悉,已经能较好地解决大学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因此与辅导员接触逐渐减少,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生疏。这可能是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

专业不同,大学生对于辅导员在态度的认知成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文史类显著高于理工类,在态度的情感与行为倾向成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文史类的大学生比理工类的大学生对辅导员有着更为积极的认知,具体表现为他们比理工类的大学生更加认为辅导员公正、重要、严谨、关心学生等。肖稚桑的研究认为,文史类的大学生比理工类的大学生更具有鉴赏美的东西的能力,这可能是文史类的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认知更为深刻、更为积极的原因。

四、大学生对大学授课教师的态度和对辅导员的态度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态度和对辅导员的态度在态度的认知成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他们都认为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同等亲切、负责、严谨、关心学生、无私奉献、辛劳等。在态度的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均为授课教师显著高于辅导员,这说明大学生对授课教师有着更为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他们对授课教师有着更多的喜欢、不怕、敬佩、感激之情并且更有可能对授课教师表现出信任、尊重、支持等的行为。这可能是由大学授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职责和角色的不同而造成的,大学授课教师主要负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辅导员一般只负责处理大学生的日常事务。而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内容,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授课教师比辅导员有着更多的与学生接触与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大学授课教师对于大学生就亦师亦友,像长辈又像朋友一般的存在。而对于一般只处理日常事务的辅导员,大学生与之接触的机会就相对较少,所以对辅导员相对也比较陌生。因而大学生对大学授课教师有着更为积极的态度。

五、建议

整个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态度普遍比较积极,这个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毕竟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于学生,是学生学习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更是学生的朋友。但基于大学授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视角,研究结果也是存在差异的,总体来说,相对于辅导员,大学生对大学授课教师有着更为积极的态度,这与大学授课教师的职责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授课教师在大学里担任着教学与科研等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大学授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不仅有着知识上的传递与交流,更有着情感与价值观上的沟通与感染,久而久之,大学授课教师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不再只是知识上的传递与交流者,更是人生的指导者与不可缺少的朋友。因而大学生对大学授课教师的态度也更为积极。这种关系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而相对于大学授课教师,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态度的积极程度要弱一些,这与大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大一年级的日常事务和活动都比较多,所以相较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而言,大一年级的学生有着更多与辅导员接触的机会,因而他们相较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辅导员的态度更为积极。辅导员在大学里担任着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增强大学生对辅导员态度的积极程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有利于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积极配合以及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辅导员来说,可以通过多组织日常活动以及交流会等方式,增加大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交流机会,从而促进大学生与辅导员良好关系的形成,进而增强大学生对辅导员态度的积极程度。不过要想从总体上提高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态度的积极程度,还要发挥大学授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合力育人作用,从专业学习活动、班级活动、创业就业以及宿舍生活等方面入手,积极配合,从而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献: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陈乐.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学习差异分析——基于上海四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数据[J].大学(研究版),2017(04).

[3]肖稚桑.大学生认知风格、内外倾与职业兴趣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4]韩雨杉.大学辅导员的权责界定和角色定位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6).

[5]黄海宁.大学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理论探索[J].教育观察,2018(13).

猜你喜欢

态度辅导员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