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演说类节目的创新路径和价值引导

2020-12-07袁小伟

传媒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青年

袁小伟

摘要: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中,新华社“新青年”栏目专注于对青年人的展示,以青年为主要受众群体,对引领中国青年积极向上向善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新青年”栏目承继了100年前《新青年》杂志的优良传统,书写了当代青年的风采。本文以新华社“新青年”为例,探析青年演说类节目在传播方法上的创新和价值方向上的引导,以期为当前青年类节目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青年 演说节目 价值引导

100年前,《新青年》杂志为一代中国青年带来了思想启蒙,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00年后,新华社“新青年”应运而生。2017年12月,新华社推出了国内首个面向年轻人的知识分享品牌“新青年”,邀请国内各行各业的青年代表讲述属于新时代青年人的奋斗故事。作为新华社打造的全球化青年演说品牌,“新青年”也是国内唯一一档专注青年的短视频节目,节目以“新青年工作室”为主体,召集新华社在一线的众多编辑记者进行自主策划运营。栏目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青年演说类节目中,以青年思想更新价值观念,以青年榜样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新青年”不仅宣传青年榜样,还从青年视角出发,用青春活力书写家国大义。

一、栏目呈现模式的创新

“新青年工作室”采取跨部门合作的运作方式,把来自各个编辑部和地方分社的成员们聚集起来,激励大家灵活参与栏目内容制作。新华社相关部门也负责提供业务指导、工作场地、创作资金和播出平台,探索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编辑部+”模式。

1.“线上短视频+线下演说会”,增强栏目的影响力。“新青年”是我国第一个透过官方渠道面向青年受众的演讲类短视频栏目。栏目既注重线上短视频的呈现,也适时开展线下演说和研讨会,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结合。在线上,“新青年”栏目摒弃了传统人物报道中常见的“第三方视角”,代之以网络流行的直接演讲形式,让嘉宾通过镜头向受众进行直接演讲。创新的栏目形式和直接演讲的方式让人倍感亲切,这也大大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使受众与嘉宾的互动也变得更加密切。在内容传播上,栏目内容均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和网站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分发,形成了强大的线上影响力。同时,“新青年”还注重深入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开展线下活动来积极引导青年群体的参与。自2017年推出以来,团队先后在全国200多所高校与大学生见面,并举办了数场演讲活动。如2019年4月,新华社举办了中国青年论坛,邀请了“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CEO舒畅、“天文八卦学”专栏作者刘博洋、新生代人气偶像王源等一众知名青年代表,共同探讨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新青年工作室”将线下的演讲会与线上的直播互动同时进行,将完整的视频制作成集,并在全网上线推出。上线后的“新青年”栏目在腾讯视频上收获了受众的关注与好评。这种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方式拓展了“新青年”的线上传播力和现实影响力,成为引导当代青年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2.注重衍生品开发,增强栏目引导力。随着栏目的推出,多位演讲嘉宾也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话题榜。借此契机,新华社专门建立了“新青年”的专属官方账号,为后续的衍生品开发以及品牌建设打好铺垫,积聚势能。其官方账号会定期发布海报、视频等宣传广告以及线下演说会的抢票攻略,这大大拓展了品牌和栏目的传播声量,为品牌赢得了青年群体的认可和信赖,也增强了品牌的引导力。例如,2019年5月,“新青年”携手“轻时尚”家电品牌Leader合作推出了“新青年打造计划”,此次跨界合作实现了双方品牌的深层交互,也激励青年人要砥砺奋斗,走出一条自我实现的青春之路。“新青年”打造计划共分为“立计划”“打卡总动员”以及“线下体验活动”3个部分。在此期间,每期嘉宾会在节目的最后给出“Leader新青年打卡项目”,具有代表性的如“每日3公里跑步”“每日10页阅读”等。这就从行动层面对当代青年形成了引领,增强了栏目的引导力。

3.注重新媒体矩阵运营,增强栏目的传播力。“新青年”无论是前期的拍摄还是后期的加工制作,都离不开运营人员的积极参与。制作组在最大程度上融合了新闻价值与传播价值,让“新青年”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传播性。为此,团队利用互联网传播规律,重视产品在不同平台上的传播特征,并对其进行“适应性运营”。比如,在“新青年”上线后,推广组首先便针对微博、微信和网站等各个平台的传播规律和受众特征,对产品推广进行创新改造,发布适应不同平台的分众化短视频产品。在此基础上,推广组还进一步发掘嘉宾身上最具价值的传播点以及互联网用户最感兴趣的点,以求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后,推广组在推广中并没有过度依赖外部力量,而是选择和粉丝一起搭建起传播新阵地,将粉丝聚集起来,建立“新青年公社”社群。同時,“新青年”栏目团队还发力打造“中国青年媒体矩阵”,力图打通各大高校的官方账号。目前,“新青年”已与国内200多所高校形成了对接,并且还在不断扩大。这样的“中国青年媒体矩阵”既可以成为栏目内容的创新展示平台,也成为众筹征集栏目内容的主要渠道。

二、栏目内容聚焦“新青年”

“新青年”作为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自上线以来已经见证了100多位青年代表的励志故事与成长心路。栏目通过邀请国内各领域的杰出青年榜样,为更多的年轻人加油打气。

1.专注“青年群体”。“新青年”栏目专注在青年人群体中进行正能量传播,强调对青春故事背后价值的正向引导,做到了既“守正”又“创新”,既不回避节目争议,也不强加演说观点。在场外,“新青年”鼓励青年观众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其他的新媒体平台对不同的观点加以展示,还主动与各类观点进行互动讨论,让各类观点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自上线以来,“新青年”一直致力于突出栏目的互动性,主动设置演说议程,力求将节目树立成中国青年的先锋话题。例如,在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当天,“新青年”播发了栏目对“90后”畅销书作家张皓宸的深度访谈。节目播出后引发了网友对于“年轻人要不要读鸡汤”的大讨论。又如,“00后”人气偶像王源在演讲《成长是一个又遗憾又惊喜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讲述的故事,引导受众对“00后”一代有了更深的认识。纪录片导演郭柯在节目演讲中发表了他对于“慰安妇”受害者的观点,立刻激起了网友对“如何看待历史问题”这一话题的表达欲望。诸如此类激发网友讨论的议题还有很多。可以说,“真理越辩越明”在栏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受众也因此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2.聚焦“青年榜样”。“新青年”更加关注嘉宾本身所具备的话题性,也更倾向于深入探究他们背后反映出的当代青年人的共同特征以及社会现象。因此,在挑选主讲嘉宾时,“新青年”从不以咖位和流量作为标准,而是牢牢把握主流价值导向,专注于挖掘各行业中值得当代青年关注和学习的优秀青年榜样,不断发掘其身上的“奋斗”元素,并以此来号召新时代青年人学习榜样精神。例如,在航天员陈冬的专场演说会上,着重凸显了他的家国情怀以及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在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身上,则着重挖掘她所代表的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以及她在退役后热心从事公益事业的大爱精神;而在演员张一山身上,则着重展现他“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业精于勤的职业精神。针对选角会上讨论选定的嘉宾人选,“新青年”项目组会做出安排、迅速组建“嘉宾团”。导演组全程专注于视频报道、嘉宾对接以及节目拍摄,现场导演则负责把控节目现场录制;内容组由分社记者担当主力,从更深处打磨稿件,挖掘主角的故事细节,栏目组会对嘉宾进行多次预采访,以找准嘉宾身上的传播点;后期组的年轻成员们熟悉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从他们的专业视角出发,使栏目内容的呈现形式和视觉效果都更加符合青年人的口味。

3.深挖“青春故事”。“新青年”充分关注嘉宾身上值得推广和学习的内容,通过深挖嘉宾的青春故事,发挥栏目的引导价值。例如,“新青年”对于创业者潇涵离开主播岗位、独立创业的勇气大加赞赏;对“95后”人大代表徐萍心怀赤诚、回报社会的善行大为提倡;对“养鹤女孩”徐卓继承遗志、守卫自然的担当大力宣传。在每期节目中,主讲嘉宾都会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切入,通过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来传达自己的观点,与受众分享成长中的思考感悟,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真诚思考以及真情讲述赢得节目中青年群体的喜爱与支持。例如,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现FAST总工程师姜鹏是“新青年”线下演讲会第107期主讲人,他讲述的主题是《我用天眼看宇宙》。在演讲中,他以“同龄人”的口吻,向青年观众娓娓讲述了我国所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建造过程,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青年人渴望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国家,而“新青年”正好为青年人群体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

三、结语

“新青年”不仅向世界展示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光彩,也为更多的青年指明了方向。“新青年”的崛起證明了青年强则国必强,“新青年”品牌的成功则昭示着新媒体行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未来,“新青年”还可以进一步探索纪录片以及网络直播等衍生项目,尝试新兴媒体手段,创新内容呈现方式,让这一品牌更加全面地覆盖到中国青年群体当中,发挥其引导主流价值的作用。

作者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认同理论视角下沂蒙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CDSJ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千磊.打造思想好声音——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创新价值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05).

[2]胡鑫.《超级演说家》的节目创新和社会价值[J].声屏世界,2014(01).

[3]韩善玲.电视演说类节目的生存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6(05).

猜你喜欢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在济南的传播及影响分析
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对贞操观念的批判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前缘再续:《新青年》出版中的情理变奏
《新青年》杂志与文艺复兴
大时代中的“新青年”
从批评者到“同路人”:五四前《学灯》对《新青年》态度的转变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新青年》:知识分子的国之青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