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走进家庭

2020-12-07徐君花

教育界·下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双性化家园共育

徐君花

[摘要]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忽略了任何一方面,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最佳效果。文章主要围绕家庭性别角色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幼儿教师的身份,传播平等的两性观念,找出相应的对策,给予家长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指导,使幼儿养成更好的个性品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家园共育;双性化;幼儿性别角色教育

一、研究背景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它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理想的人格模式与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然而,在王见代社会的发展中,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性别文化仍牢牢地束缚和限制着人的发展,这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已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期。为此,我园开展了基于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探讨,期待能在双性化人格的启发下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教育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不仅是学校教师要做的工作,也是每一位家长的重要责任。但现在有一些家长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存在着误区或缺失,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开展,教育质量大大下降,将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争取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使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持其完整性、连贯性,家园彼此配合,更好地促进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发展,让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我们了解到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1.干涉过多

家长对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及行为有较为固定的看法或信念,盲目要求男孩要胆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直接导致家长干涉过多,让孩子觉得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害怕受到惩罚和耻笑。

2.爱护过度

在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爱护过度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流,或导致孩子过于女性化,敏感脆弱,细腻多情,谨慎小心,依赖性过强,自主性差;或导致孩子变得独断专横,霸道孤僻,自私自利,存在不同的性格缺陷。

3.角色错位

家长为了圆梦或者好玩,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或把女孩打扮成男孩,觉得孩子小打扮错乱无所谓。但当孩子慢慢长大,很可能出现性别意识模糊、性别角色混淆、性别界限不清等,为孩子以后的人生留下很大的隐患,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扭曲和伤害。这其实就和幼年时期这种行为的塑造有很大关系。

4.家庭角色不完整

角色不完整的家庭不仅指由父母一方抚养孩子的单亲家庭,而且包括由家中老人隔代抚养孩子的家庭。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他们在性别认同和角色行为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差,甚至会处于恐l具焦虑和无所适从的状态,无法确定认同偶像或出现性别错乱的问题。

5.父教缺位

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虽然有的父亲与孩子天天见面,但由于“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或父亲为养家挣钱或为事业奋斗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亲很少或根本不参与子女教育。

三、利用家庭教育培养幼儿双性化人格的主要策略

上述情况表明,在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家庭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只有争取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会达到最佳效果。就如何深化家庭教育对幼儿双性化人格发展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强化教育责任感,促使教育观念转变

幼儿在家庭中与父母朝夕相处,大多数时间都和父母待在一起,再加上父母与幼儿血浓于水的纽带关系,与其他影响相比,家庭影响具有不可比拟的深远性和持久性。所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只有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因此,我们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家园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体验老师和孩子们的生活,在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的同时,也能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近期在幼儿园的性别角色行为表现,并且向教师请教对孩子正确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教师进行共同探讨,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实现两者在对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过程中都能起到一致的積极作用。

2.巧用红色资源,促进亲子有效互动

我们通过幼儿园网站或班级微信群向家长推荐,建议家长利用一些与红色资源相关的游戏、书籍、音像作品等进行亲子活动。例如“投弹比赛”“送鸡毛信”“搭桥渡河”等亲子户外游戏,父子(女)在交往和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从父亲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学会冒险,锻炼体能,并强化对外界的刺激感觉,从而培养孩子活泼、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种心理品质,避免出现害羞、孤僻、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再如引导家长带着孩子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其中的红色资源中有很多男性形象,董存瑞、邱少云和其他一些典型的红色形象都属于父亲的形象。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模仿这些人物,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于一些由母亲抚养的单亲家庭而言,红色故事中的男性形象可以更好地让幼儿感受勇敢、自信、智慧的父性基因品质,以弥补父性教育的缺失或偏颇。

又如引导家长联系实际给孩子讲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涌现出的钟南山、李兰娟等抗疫英雄的故事,让孩子通过了解典型人物的事迹,从小就对英雄人物的行为有一种认同感,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榜样人物的丰碑,这将会影响到他们未来自身角色的发展。

另外也要多讲一些红色文化中的女英雄的故事,并将女性的角色尽可能地多元化,通过这些女性杰出人物的介绍,避免女孩形成刻板印象,让孩子意识到男性和女性都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并肩创造奇迹。

红色资源的妙用,指引家长有效地进行亲子互动,不仅促进了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发展,而且带给了孩子们有质量的陪伴和有意义的教育。

3.重视分享沟通,传授科学的指导经验

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教师自己要学习,更要引导家长去学习,让性别教育走进家庭,家园有效配合,教育才可以收到良效。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往往“自以为是”地直接忽视孩子对性别差异的感受能力,用“长大后他自然会懂”的心态,代替自己本该对孩子进行的性别角色教育。也有的家长很用心地去教育孩子,只是方式方法不当,所以效果欠佳。

为此,教师通过幼儿园网站或班级微信群,经常给家长分享一些有关幼儿性别教育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例如引导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展现自己的性别优势,让孩子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这个身份,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这个身份;引导家长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完美的双性别环境和双性别影响力,在家庭生活中双方互相支持和互补,如爸爸多多学习妈妈的细心、善解人意,妈妈则多多学习爸爸的坚定和开朗,爸爸在工作之余,也要为妈妈分担家务,抚养孩子,与孩子游戏,指导孩子学习……这种从父母身上表现出如何对待异性的态度,会引导孩子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双性化人格的完善和身心全面地发展。针对由单亲母亲抚养的男孩,教师会建议妈妈从观念和教养方式入手,把孩子当成男性来对待,引导男孩不要仇恨父亲,帮助男孩建立对男性社会角色的正确认识;平时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尽可能放开手脚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以培养男孩的独立意识;尽可能调动亲戚、朋友中的男性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以弥补父教缺失的遗憾。对于一些忙于挣钱养家,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教师及时与之沟通,讓家长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孩子的供养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作为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找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对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矫治,尽量避免培养出“女子气”过重的留守男童或者大大咧咧、骄横跋扈的留守女童。

四、结语

以上策略的实施,让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走进家庭,较好地实现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使我园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持其完整性、连贯性,也有效地促进了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的自我成长,并且归根结底落实到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上。

猜你喜欢

双性化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
陕甘小学教师双性化人格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小学男性音乐教师走向成功的双性化人格分析——以A学校音乐教育名师陈老师为例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关于双性化人格研究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