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的发展维度分析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力育人现状

2020-12-07杨丹邹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0期
关键词:现状

杨丹 邹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目前,高校这两支队伍在思政育人过程中习惯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现状严重拉低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回顾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程,分析传统思政育人格局,立足当下的思政育人合力方式,多角度地探赜合力育人路径,将辅导员和思政教师耦合起来,优化思政教育资源,激发团队内驱力,从而增强思政工作实效性,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位思政人的紧迫现实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三阶段理论;合力育人;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時代新人”部署要求,指出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刻不容缓的目标。高校立德教育是应然取向和现实述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贡献智慧和能量,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个人实现长远目标,这是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一、马克思人的发展观

马克思分析人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人的发展观,即马克思“三阶段”理论:在最初社会形态,群体生存庇护需求下确立“人的依赖”第一阶段;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血缘、地缘等束缚型关系中解脱出来,形成“物的依赖”第二阶段;当物质财富积累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时,人的多方面发展跃迁到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关怀目标,进入“自由个性”第三阶段[1]。自由个性不是人的发展的最终模式,而是人类理想发展的序曲,既是结束,又是新的开始。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发展

马克思“三阶段”理论指出人的发展经历了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自由个性的演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随着从漠视个性的大写的人,专注自由的自由的人,再到尊重社会道德标准和规范的个性的人[2]。

从我国思想政治发展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段注重社会和谐和修身养性,反求诸己的帝王集权式教育;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国家危亡,思想政治教育主线融入英雄主义色彩;抗日战争和内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强劲地势头投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需求和现的要求,从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特殊时期人才转向尊重个人发展,有政治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的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

三、传统思政育人格局的剖析

(一)一脉相承的优势

思政内容厚重。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扎实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又厚重着悠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儒家的德育和修身蕴底。

职业发展耦合。从各高校的年度考核的绩效指标量化的倾向性,职称评定的指针性来分析,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趋同。

政治素质过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招聘环节看重思想观念、方法、作风,了解政治态度、方向和能力,要理想信念坚定、社会功德良好、职业素养全面的良师益友。

(二)实际工作的短板

分离的教育模式。受工作方式限制,职责“过于清晰”,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双方趋于无感。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堆砌出各种规范和准则,在学生的长篇累牍中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短平快教育效果。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天黑,琐碎的学生事务性工作很难脱身,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表现重传承轻创新、重中庸忌彰显、重共存避独立。

固定的专业角色。思政教师属于课堂教师,录用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专业的科班出生;辅导员更偏重政治素养,来自于各个专业,与学生的互动更多的是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劝服教育,育教于生活点滴。

运行机制平行。相对独立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易形成互不重叠的教育空间和时间。按照国家规定,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是1:400,轻易不离开课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之外学生很难找到老师,符合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宗旨;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是1:200,随着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强,学校扩招学生数增加等原因,实际配比高于国家标准,这意味着“事儿妈”的辅导员机动在教室、宿舍、办公室、操场等校园的任何一个学生需要的地方,叠加的学生数和学生事务“内耗”了辅导员的思政育人能量,拉低了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和质量。

四、当前思政育人的合力方式

(一)主攻与助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位中,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占主场,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辅导员会不定期对学生到课率和上课情况进行排查。在课堂外的日常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参与学生的方方面面,一旦发现学生各方面的问题会及时进行疏导及教育,当涉及专业知识时,会向思政课教师需求专业指导和帮助。实际工作中,主攻和助攻更多是单边行为。

(二)项目团队

不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科研考核都是年终考核的必要条件之一。为完成工作任务,也为提升职业素养,思政队伍会以团队成员的方式参与到项目申报中,但因为时空的限制、专业的格局和工作的性质,在科研项目进展过程中更多的还是泾渭分明地割裂出思政课教师团队和辅导员团队。

(三)双向兼职

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在弹性制度下,思政课教师兼任学生辅导员工作,参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壮大了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辅导员配比不足的困境。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教学与管理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学生群体也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感。辅导员会参与《《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课程教学,受繁杂日常学生事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拉低教学效果。

五、合力育人的路径探赜

(一)夯实专业素养是基础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中坚力量,认同育人育魂的职业身份,就要明道、信道。必须政治立场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传承为己任,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必须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文献,熟练掌握并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于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时事热点和教材理论观点,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必须渊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涵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明晰历史发展脉络,以史为鉴、知史明智,心怀家国情怀,做发挥“小我”光和热的育人者。

(二)尊重个性发展是核心路径

马克思说,假如我们自由的历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么我们的自由历史和野猪的自由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对人说来,自由一定是被精神所“认定”或“确证”的自由,而对于没有精神的存在者来说,则无所谓自由[4]。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培养符合社会界定和规范的人格品质,还是为人的发展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显然自省内化于心、外显自律于行才是育人的理想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调整思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加以软实力滋养,杜绝形而上学的单向度审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向梦想出发,为祖国服务,在奋斗和奉献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科研能力是智能路径

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重要举措是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作出了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全面发展要求。作为高校教师,肩负着教育教学的重担,应加强学术交流和经验沟通,以勤勉踏实的心态、坚持不懈的执着、自强不息的努力积极申报学校、协会、省乃至教育部的哲社系列、思政专项、辅导员专项等课题,通过爱、专、钻地科研干劲,不断增强发现问题的科研意识、分析问题的科研取向、解决问题的科研行为,成长为既有学术造诣又有管理能力的学习型思政育人专家[5]。

(四)多元交流机制是发展路径

大思政格局下,促成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多元交流耦合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发展路径。角色互构就是高校思政育人体制应运而生的革新,从顶层设计到制度改革,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在不断地碰撞、融合、发展。角色互构意味着保留角色的独立性和鲜明的育人优势,同时就思政育人的原理、内容、方法、效果等模块进行耦合,借助双边优势,优化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研究辅导员工作项目进思政课堂模式,融合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实力和辅导员的实践经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创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专兼职制度,以大思政理念为引导,尝试思政教育关系和方式的重构,等等。高校积极探索多元的交流机制,致力于提升思政育人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管理运营效果。

(五)完善考评体系保障路径

高校对教师的业绩考评体系默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学轻管理。而对于思政育人体系而言,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是缺一不可的,不同于专业课的短时见效,作为公共课的思政育人是漫长且隐忍的,以单一的科研来抵充业绩水平,挫伤了大思政队伍的育人积极性和工作热诚度,持续的动力缺失直接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合理的管理制度,清晰的权责运作,双边交流的课时认定、短期的业务培训、长期的访学输送、便捷的学历提升、多向的职业发展规划,以走出去倒逼学起来,在榜样示范中正视自身的不足、激发奋进的内驱力,主动出击变压力为动力,才更能充分发挥思政育人本应作用[6]。

六、结语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基于马克思人的发展观,深入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脉络,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状态,调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目标,培养既遵从社会公德、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和风俗习惯,内化成发展的必要条件,又引导学生在大学阶段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在造就和成全中践行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2] 張澍军,孟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发展及其深层依据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8.

[3] 周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70年视阈统揽[J].北京教育高教,2019:32-3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5] 翁聪尔.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育与生成[J].才智,2019(26):46-47.

[6] 王敬涛,董海.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辽宁高职学报,2019(7):90-9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7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协同论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耦合育人的工作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2017SJBFDY147);201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协同论视角下构建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学习型育人机制的路径研究 ”(18FYHLX029)。

作者简介:杨丹(1979- ),女,江苏启东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卫生类高职校“专接本”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