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多维探析

2020-12-07孙玉翠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总书记

孙玉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刻,其蕴含了终极意义的哲学维度、温暖人心的情感维度、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维度及和谐共处的实践维度。通过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种途径方式方法,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积极培育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56个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不懈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持续深入地开展各类民族团结教育及实践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民族精神。新疆地处祖国西部,民族团结问题是做好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问题解决好了,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就有了保障的基石,新疆各方面的发展也必然会有更大的保障。从民族团结的视角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治疆方略的理解,就是要从根本上去理解民族团结的深刻本质和意义,在实践中能够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治疆方略和各项政策,进一步推进新疆的民族团结工作。

一、终极意义的哲学维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团结问题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每年的两会必谈的问题之一,从2013年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到2014年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再到2015年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2016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尤其是在2017年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也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要做到维护“5个团结”,做到“3个像”,即要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军政团结、军民团结、警民团结、兵地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由此可见,习总书记在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上把民族团结提高到了生命线的高度,这个高度可以说是具有终极意义的哲学维度,是不可超越的。从哲学维度去理解民族团结,归根结底是从人的本质层面来看待人的生存及其意义,人的生命体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的统一,人类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同时又离不开社会,这种社会性从一开始就体现为人的劳动过程,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的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观点,马克思用高度凝练的语言为我们概括出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马克思就指明了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是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的,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中,每个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即“生活”中也就必然包含着民族关系,这种关系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处理民族关系,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民族关系之中的,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着人的生存方式。在民族团结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各族人民和諧共处,关系融洽,生活安定幸福,社会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反之,民族关系处理不好,会破坏民族团结,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存方式,走向极端化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从根本上回答了民族团结对于各族人民来讲犹如生命一样宝贵,要像珍爱生命一样维护民族团结,一个个人失去了生命就失去了一切,而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我们的事业也就无从谈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治疆方略的一个宝贵经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二、温暖人心的情感维度——“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各个民族就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不同成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形象比喻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家人一样的关系,家人之间是靠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凝聚在一起的,家人之间不存在解决不了的矛盾和问题,家人之间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家人之间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深厚的情感,这从心理上情感上就给人一种爱,一种彼此尊重,给人一种热乎乎的心理感受,从而满足了各族人民交流过程中的精神交流需要和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从本质上讲,民族团结教育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和核心的教育。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族团结的主体是各民族群众,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说到底是心与心之间的联结相通,是心灵情感的共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就应该从温暖人心的情感维度出发,要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民族团结教育不应简单看作单纯的知识教育和政策灌输,而应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情绪活动过程,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只有人与人之间心贴近了,有了情感的坚实基础,冰冷的隔阂就会被温暖化解,各项工作就能顺利的开展了。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次指出,“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全面小康和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三、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维度——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五个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说:“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各民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坚决反对一切危害民族大团结的言行,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习总书记的这一阐述从意识形态维度说明要维护民族团结就要树立并坚持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来指导民族团结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就要求在全社会无论是在高等院校还是在城市社区包括广大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从而使得全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感不断增强。这项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要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总书记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