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管齐下:例谈整本书思辨阅读的指导策略

2020-12-07黄志锋

江西教育B 2020年11期
关键词:鲁滨逊内化整本书

黄志锋

导 读:

整本书阅读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思辨阅读有利于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导读单指导学生先读;课堂中通过创设思辨话题,拓展阅读深度;通过多元内化输出,深化阅读认知。让思维的力量在阅读中熠熠生辉,思辨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学生心田!

当下,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也逐渐成为日常教学中的热点话题。通过阅读,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智力。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最关键的学习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一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整本书阅读的质量。下面,笔者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中的一些必读书目,谈几点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

一、编制导读单,唤醒阅读内驱力

古今中外,优秀书籍浩如烟海。每一本名著都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导读单,提取、聚合、拓展、细化、优化阅读内容,让学生初步体悟文本的独特内涵。编制导读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初期,教师设置新颖有趣的话题,让学生先读为快,不拔高亦不流于形式,贴合学生的阅读实际,既能满足学生对阅读的期待,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设计《鲁滨逊漂流记》的导读单时,一位教师结合一系列数字,配上一座荒岛,加上激励性的语言:“一座小小的荒岛上,他生存了28年,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打开这本书开启这段神奇之旅吧!”又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导读单中,一位教师这样设计:一个男孩子不爱学习,喜欢撒谎、打架、偷东西,在教室里捣乱,简直做尽了一个坏孩子所能做的坏事。这个男孩是谁?他真的是一个坏孩子嗎?这两课的问题设计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吸引着学生进一步阅读。

(二)聚焦目标

在学生还没有接触内容之前,教师出示独具匠心的导读单,把学生的兴趣聚焦到话题上来,让他们感受文字或画面的魅力,奠定阅读的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节奏。一本名著多的有几百页,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如何让学生从繁杂的海量信息中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呢?教师应因书而异,聚焦目标,设计合理的导读单。例如,《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对其文化价值历来褒贬不一,阅读前,教师就应关注书中积极的教育因素,据此设计导读单如下:小说讲述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一百零八将在梁山打家劫舍、替天行道,后受朝廷招安、南征北战,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故事,运用思维导图绘制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并说说你喜欢他或他们的理由。

(三)引发猜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小学中高年级正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期,教师结合文本,巧设障碍,引发猜想,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让学生“坐得下来,读得进去”。例如,学生在读《安徒生童话》这本书时,一位教师课前设置了如下导读单。

这4个问题的设置诱发学生认真阅读,进而获得文本知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在阅读前就有了积累,为课堂上教师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导读单,学生对整本书有了初步了解,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聚焦目标,引发了更深入的研读。3个活动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真读书,读整本书。要真正理解整本书内容,必须借助独立自主的、以分析和论证为基础的思辨阅读,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感知和印证。当然,在编制导读单的时候,我们还应注意趣味性、精简性、层级性,真正发挥导读单的导读作用。

二、设置思辨话题,播撒思辨种子

阅读教学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的主要途径。整本书的体量不同于单篇课文,很难在短时间内“教”完,因此,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逻辑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取知识,涵养文化,汲取能量,是很多一线教师较为关心的问题。思辨阅读,正是训练“深度分析、合理论证和建构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思辨阅读,能真正克服当下阅读的“浅表化”,让更多的优秀文化走进学生的视野,叩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设置澄清性问题,读出文本本身

作品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桥梁,阅读的过程是读者认知、消化的过程,缺少了这个桥梁,对话就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在设置思辨话题时,首先就应关注文本,在读懂文本的前提下,发现文本自身的勾联,读出文本的本意。余党绪认为,在整本书阅读中,人物、情节与环境都需要还原与澄清。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中,教师设置思辨话题如下:如果没有火枪,鲁滨逊能否征服星期五?如果滥用火枪,鲁滨逊能否征服星期五?通过两个问题,结合文本相关细节,学生理解了火枪的关键作用,但也认识到征服星期五的并不是火枪的威力,而是火枪象征的近代文明。细读的同时,那个野蛮粗鲁的鲁滨逊渐渐被理性的鲁滨逊所取代,这也正是作者宣扬的人物形象。

课堂中,学生质疑并不断追问,逐步接近文本事实与逻辑真相,深入理解了一个最为真实的文本。

(二)创设探究性问题,探究写作意图

读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作家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作品,顺藤摸瓜,巧借细节揣摩作家的写作动机、创作意图,对作家及作品有更准确、深入的理解。《爱丽丝漫游奇境》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一部荒诞小说,通过虚幻荒诞的情节,描绘童趣横生的世界。这部作品不仅孩子们爱读,许多大人也喜欢读。在课堂中,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辨:1.你觉得爱丽丝是疯子吗?结合书中内容说一说。学生在荒诞与真实中畅游,思想在真与假中交织、碰撞。2.几个荒诞的片段,仅仅是在告诉我们爱丽丝身体的变大变小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对作家的创作意图有更深刻的理解。

读作品就是和作家对话,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为对话搭建了一座“文本—学生”的桥梁。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弄清作品的深刻内涵。

(三)用好反思性问题,反思阅读过程

澄清性问题是就阅读内容设置的,探究性问题背后研究的是作家,而反思性问题则面向读者。对于一部文学作品,如何阅读,是很关键的问题。设置反思性问题,可以增进读者的阅读兴致。

例如,《水浒传》中,宋江确实是个不简单的人物。施老先生把宋江奉為天魁星,宋江的所作所为上应天意,是老天让他来人世间走这么一遭。不管是天意还是人为,我们该如何看待宋江的一生?换句话说,他几经努力,实现了从寇到臣的转变,但功成名就时又遭人暗算,死得冤屈,他的人生抱负实现了没有?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还是失败的一生?这个话题比较复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人做记录,完成表格。

思辨需要有力的抓手。有了抓手,聚焦思维,阅读才更加多元、丰富,学生的理解才更深入、彻底。通过澄清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反思性问题的设置,“文本—读者—文本”循环往复,构建起有效的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

三、多元内化输出,深化阅读认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过,名著阅读是为学生的人生“打底子”,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头等大事。深化阅读内涵,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巩固已有阅读成果,可以结合以下方式。

(一)思维导图内化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知识的炼制可以借助图像、隐喻、类比和图示来进行。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图像的力量,通过具体、直观的图形,厘清文本思路,理顺人物关系。在《丑小鸭》这篇童话的教学中,一位教师编制了如下思维导图:

课堂中,通过思维导图,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整个过程在学生的脑海中渐渐清晰,对“磨难与幸福”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就更深刻,思维的输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像这样的思维导图还有很多,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利用。

(二)合作表演输出理解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中的每一本书都有着丰富的内涵,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内化文本语言、情感的过程。在阅读交流课中,我们应及时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方式输出理解。以《骑鹅旅行记》为例,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输出情境: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分好角色,组内扮演。充分放手,学生有更多展示阅读理解的机会,及时将内化的语言输出,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更激发了继续阅读的兴趣。

像这样的方式还有许多种,课堂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对比阅读、图书漂流、阅读链接、写读书卡片、人物评说等方式,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巩固阅读所得。内化与输出在活动中往复循环,螺旋上升!

当然,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还应关注如下问题:1.阅读的交流方式;2.阅读效果的多元评价;3.阅读成果的凝练。唯有这样,我们的整本书阅读才更完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石庄小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严中慧,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5]姜凌佳.小学语文整本书导读单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0(3).

猜你喜欢

鲁滨逊内化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