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辅导员应对高校安全类事件的思路探索

2020-12-07吴影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1期

【摘要】高校安全类事件冲击师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威胁校园的稳定发展。边疆高校地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安全教育是重中之重。提升边疆辅导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有益于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实现高校安全稳定。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本文提出应对安全类事件的前期预防、当场冷静处理、事后妥善恢复的思路,并总结辅导员在处理安全类事件中遇到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边疆辅导员;安全类事件;思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指在高校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1]按照其诱因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政治类、公共卫生类、自然灾害类、管理类、安全类事件。[2]安全类事件是指由人为因素而突然引起的、对公共安全和师生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故和治安事件,较其他突发事件,其人为因素比重大,前期的科学预防相对有效,且其直接危害学生生命安全,必须引起高校高度重视。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包括:校园暴力、打架斗殴、盗窃抢劫、过激宣泄、性骚扰、跳楼自杀、拥挤踩踏等。其打破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影响了师生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严重打击,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引起社会舆论压力。边疆地区高校情况更为特殊,安全教育主体力量薄弱,学生安全意识有待加强,[3-4]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管理者——辅导员该如何应对安全类事件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高度关注和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辅导员应对安全类事件的思路方法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控等特点,辅导员适时干预可以降低此类事件对当事人及高校带来的危害。前期的科学预防可以降低安全类事件的发生率;事发时的平稳应对可以减轻突发事件对当事人的巨大冲击和伤害;事后的妥善处理可以降低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和高校损失以及同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前期科学预防

在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要坚持把安全教育[5]、法律意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机制逐步规范化、系统化、长效化,以实现时时有预防意识,事事有预防机制,人人有预防观念的大学生突发事件预防体系。同时,利用好学生干部、宿舍长等群体建立预警系统,健全学生信息数据库,以便关注重点群体,实时洞察学生思想动态,若发现安全类事件发生的苗头,则迅速采取措施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与学校的安全稳定发展保驾护航。[6]

1.爱国主义教育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边疆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7]一些不法分子企图从思想上瓦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意识,边疆高校应积极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自觉抵御“三股势力”的侵蚀和拉拢,坚决抵制和防范“双泛”思想、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赢得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主动权。因此,边疆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是积极应对新时代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侵害的重要手段。

2.安全教育

当下,安全类事件频发,各高校都把学生安全教育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但在教育理念、开展方式、教育内容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高校管理者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传统理念,更多的是开展强制性的安全讲座,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行为,忽略了学生在安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安全教育的開展时,应本着激发学生的自发安全意识进而内化为行动的理念,让广大学生群体成为倡导安全的引领者,从源头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开展方式上,局限于辅导员说教和安全知识讲座,传统的教育方式陈旧老套,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导致安全讲座收效甚微。安全教育的开展方式需顺应时代潮流,辅导员应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让安全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心中去。教育内容片面、单一,还只是简单的防火防电,现在是网络时代,不仅要进行日常的消防安全演练,网络安全也不容忽视,应通过新媒体平台给学生播放诈骗案例并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分析后让学生总结如何识别和防止网络诈骗,掌握防诈骗的手段和技巧。

3.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直接来源于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法的内容、法的形式和法的精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或映象。[8]近年来,大学生暴力犯罪 [9] 安全类事件频发,犯罪率有上升之势,这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法治教育缺失,法律意识的培养需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大多高校除了国家宪法日等重大法律节日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外,并未设置专业化的法律课程。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的意识,让大学生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后,辅导员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的方式,引领大学生参与到分析中,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内在动力。另外,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多元化负面网络文化同时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日前,大学生网络犯罪[10-11]已成为典型的新兴犯罪类别,其具有作案人智商高、作案方式多样、后果严重等特点,迫切需要学校管理者的关注与干预。高校网络中心需加强网络管理力度,净化网络空间,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作为一名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可开展法制知识学习的系列化主题班会,让法制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知法懂法用法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去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类突发事件[12]是当前高校发生频率较高的安全类事件。青年大学生渴望别人如成人一般看待他们,但他们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当在情感、学业、考研、就业等方面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在行为上有所表现,严重者可能产生伤害他人或者自我伤害的偏激行为。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年轻工作者,应及时对学生,尤其是有过心理疾病史的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类事件。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局限于日常的健康讲座,辅导员一定要走进学生群体,如走进寝室、课堂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学生心里,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心理问题。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教育、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情感、考研、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困惑,消除顾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5.建立预警系统

作为一名辅导员,此处的预警系统指的是建立信息渠道畅通的“人防”预警系统。通过对校园多起安全类事件的调查分析发现,当事人在选择轻生等偏激行为前会有异常行为,例如,跳楼的同学可能偶尔会坐在阳台边沿处,他伤的学生会准备相关用具。学生之间互相接触频繁,更容易发现班级同学的异常行为,且学生经历相似,更能彼此理解,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宿舍长等学生信息员在预警中的积极作用,对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13]引导学生信息员积极主动参与到预警系统中并培养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信息员发现班级同学有异常行为时第一时间反馈给辅导员并设法安抚班级同学情绪,为辅导员争取到达现场时间,协助老师妥善处理相关事件。辅导员需动态观察关注特殊群体,充分利用“人防”预警系统在预防期的重要作用。

6.完善学生信息数据库

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案例分析发现,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当事人大多存在因为家庭成长环境不和谐导致的性格孤僻,在遇到压力或者挫折时更易采取偏激行为;还有一些是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之前未遇到过挫折,遇事之后变得异常脆弱。辅导员为每个学生建立动态信息数据库,重点关注关心单亲、离异、家中突发重大变故的学生,实时与家长互动,建立家校联动长效化工作机制,以便更好地预防突發事件的发生,也有利于发生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联系上家长。

(二)当场冷静处理

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理考验着一名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求辅导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并迅速决策,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在赶去的途中第一时间通知领导和家长,协调各部门科学部署,启动应急预案,并向学生信息员了解具体情况并快速剖析,指导他们先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到达现场时,辅导员务必保持冷静,稳住大局,根据了解的事发原因科学安抚学生情绪,为各部门科学部署争取最多的时间,如果学生情绪仍然激动则应科学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

(三)事后妥善恢复

现场处理结束后,当事人的心理难免仍有阴影,社会也难免会出现负面舆论,因此,善后工作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当事人能否平稳过渡到正常状态、对网络负面舆论能否把控以及能否将突发事件给学校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1.安抚当事人

经历突发事件的学生身心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需要恢复期,在此期间,辅导员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应时常去看望学生,对其心理进行安抚疏导,并鼓励班级同学多关心当事人,让其不至于觉得孤立无援,助其早日重拾信心,走出困境,恢复至事发前的正常生活、学习状态。

2.把控网络舆论方向

在网络时代,[14]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传播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和传播性。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网络舆论与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有些甚至是谣言,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就成了这些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误导舆论走向。作为一名辅导员,要不断提升素养,增强把控网络舆论方向的能力,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关注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学生的思想动态,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正确引导,迅速宏观调控信息,防止谣言四起,损坏学生或者学校名誉。

3.实施危机公关策略

高校作为一个青少年聚集的地方,一旦发生安全类事件,必定引起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当事人家长听到孩子发生安全类事件时情绪难免过于激动,辅导员此时应清楚明白地阐述事情经过,并表明校方会担当应负的责任和适当的人文关怀,稳定家长情绪,做好学生家长公关策略。至于社会公关方面,在信息公开化的网络时代,刻意隐瞒突发事件可能使矛盾激化,引发社会负面舆论,在获得学校上级部门的允许下,辅导员可通过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渠道发布真实信息,这样既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可避免因信息出口多元化导致的口径不一或者谣言四起。

二、现实困境

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整合高校各部门资源积极应对安全类事件,但在现实处理中仍遇到各种困难。

(一)辅导员自身问题

在处理安全类事件时,辅导员缺乏心理、法律、公关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安全事件发生后的逃生技巧,高校应开展系列化的相关专业知识讲座或者相关案例分析,让辅导员自身素质过硬,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安全类事件。

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明确,除了管理、关怀学生之外,还要处理大量烦琐的分团委或者院里的日常工作,每天分身乏术,缺少自主系统化学习上述知识的精力和时间,对于突发事件的态度往往是被动防范,很少主动采取系统化的科学预防方法。基于此,辅导员应克服惰性和改变被动防范理念,高校应对其岗位职责明确化,助力辅导员真正成为突发事件的积极应对者。

(二)高校管理机制

在安全类事件发生后,高校应急系统启动快慢关乎到学生能否在最佳时间内得到救治,部分高校由于各部门之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协力合作不通畅导致应急系统启动延迟。高校各部门是一个有机体,尤其是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之间应建立多元化合作机制,增进交流,确保应急系统可快速启动。并且,高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也使安全类事件恢复正常高效化,可减少学校因此引起的物质及精神损失。

处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在安全类事件发生前、中、后期都起着重要作用,提升辅导员应对安全类事件的能力对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辅导员自身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按照科学预防、冷静处理、善后反思的思路,正视自己在此过程中存在的能力短板并在以后工作中设法提升;高校应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改革管理机制,共同为大学生安全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黄宗喜.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策略研究:基于危机管理的4R理论视角[J].教育评论,2015(5):79-81.

[2]王宏.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3):62-63.

[3]马晓军.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探析[J].大学教育,2018(8):127-129.

[4]字文君,王伟.关于边疆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几点思考[J].商,2014(1):391.

[5]朱卫国,潘彬.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5(5):65-67.

[6]吴衍涛,许盈,祖文成.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与方法[J].高等农业教育,2013(9):92-95.

[7]杨美连,黄贵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15):192-193.

[8]刘国庆.浅谈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9(33):201-212.

[9]邢玲玲.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及其预防对策[J].河北农机,2019(3):87-88.

[10]马旭.大学生网络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J].法制博览,2019(1):35-36.

[11]陈婷.基于法律意识的大学生网络犯罪规制策略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2):15-19.

[12]张珊珊.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类突发事件中的应对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6):42-43.

[13]王志成.高校学生干部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扮演[J].科技资讯,2017,15(13):248-249.

[14]韩志鹏,张秋月.网络时代新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9(17):180-182.

作者简介:吴影(1991-),女,汉族,安徽亳州,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