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分析

2020-12-07吕蕾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吕蕾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00)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拓展了交流沟通的平台、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打破了知识传播的壁垒,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性问题,比如在高校内,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情况,他们极有可能会被不良信息影响、侵害、诱导、利用,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健康发展、政治素质的稳步提升,不断强化学校网络方面的安全保卫工作,否则会给校园及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甚至贻害无穷。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被骗取钱财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学校安保部门应当意识到,传统的安保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从而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安全。

二、网络的基本特征

(一)高度开放性

互联网为不同的人进行跨越地区、时区、年龄、国籍、种族、信仰等全方位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为人们了解世界、增加知识、增长见识、便捷日常生活提供了快速便利的渠道,实现了足不出户也可尽览天下之事的愿想。

(二)内容广泛

在互联网上,小到今日米价菜价、美食推荐、商品优惠......大到国家政策、国际形势、科技信息......内容涵盖了金融、艺术、科学、民生、教育、文化、饮食、风俗、经济等多方面,兼具广度和深度。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有着不同信仰、价值观、道德观、生活习惯的各色人等,可以在互联网上尽情交流、畅所欲言。

(三)空前的平等

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可以尽情张扬你的个性、抒发你的情怀、倾诉你的烦闷、分享你的见解......不论你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肤色、国籍、性别、年龄,大家都是平等的网络世界中的一员。

(四)虚拟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有一定的身份,如儿女,学生,员工,同事等等,但是网络世界中,没有了现实中的限制,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或者当时的心情去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由的决定自己在网上的人设。你所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那个他(她),而网络的另一头,谁知道是什么样子!

三、网络时代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

在我国的众多高校中,有部分高校领导以及保卫工作负责人,并没有意识到网络给学生们带来的潜在威胁,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校园保卫、巡逻为主的保卫模式,在开展网络保卫工作方面相对滞后、办法不多。

(二)技术支持不足

互联网是新技术,尤其近几年发展迅速,学校可能意识到了网络对学生的潜在威胁,但是由于技术跟不上或者人手不够等原因,保卫工作做不到全面有效,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清除,或及时有针对性地予以纠正,以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网络监控不及时,学校引导不到位

由于一般学校都做不到从源头上屏蔽不良信息,所以如何及时发现、清除不良信息;如何在学生受到侵害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引导学生自觉远离不良信息;如何在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危害后,帮助学生减少损失,疏导学生心理......这都是学校应该要考虑做到的。目前的现状是学校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监控不到位、教育引导不利,导致学生财产被骗事件时有发生。

(四)学生多,安保压力大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在校生人数剧增;学生的防范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不足,不稳定因素增多,盗窃、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案件)的发生,占用了大量的校园警力资源,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处理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有看法或怨言,学校及安保人员的压力可想而知。

(五)高校办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

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们,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很多学生出于想要锻炼自己、勤工俭学、提前了解就业前景等原因,利用网络选择兼职打工、社会实践、实习等方面的讯息。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难免会有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的稚嫩骗取钱财,甚至骗学生加入传销、邪教等组织。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在开放型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弱,安全意识不强,学校的应对手段不够多、针对性不强。

(六)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扩招,对广大的莘莘学子来说,大学的门槛不再是高不可攀。但现实问题是,社会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有的专业岗位甚至是逐年减少。因此,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耳濡目染,就要考虑以后的职业规划和就业问题,难免会有很大的压力,加之家庭、社会、交友、学习等多方面压累积、递增下,有的学生不会排解分化,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出现心理扭曲,甚至引发心理变态,造成学生自闭、抑郁、自杀、伤人等,更有甚者还会荒废学业,走上违法乱纪、犯罪的道路。

四、网络给高校保卫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一)网络虚拟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差别,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分不清虚拟世界与现实的界限,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整天逃课、上网打游戏,无心学习。

(二)消极负面消息的影响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政治团体和宗教组织,他们会想方设法去宣传自己的宗旨、信仰、理念,但有的信仰理念对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阻碍甚至颠覆作用。长久以来,西方和敌对势力往往会借助于一些宣传媒介,向高校学生传播自由化思想、西方价值观,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阵地。因此,需要学校在防止西方和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渗透这一方面,加大监督、管理、保卫工作的力度,确保主动权在我们手里。

(三)网络游戏、黄色信息的危害

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黄色信息、网络犯罪以及暴力案件对大学生的侵害更为容易和直接,程度也与日俱增。各类网络游戏的声效、色彩、情节愈发逼真,设计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有的充斥着所谓的“暴力美学”;色情信息以及网站更像是苍蝇逐臭,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加上青年学生的好奇心重、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影响,形成暴力、污秽的思想倾向,成为校园甚至社会的不安全因素。

五、开创网络时代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加强校园网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校园网是全校师生进行工作学习、资源共享、信息公布的重要平台。但在满足师生工作学习需求的同时,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发布有害信息、造谣传谣的情况经常出现,信息泄露事件也时有发生。不良信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导致他们形成反社会倾向。信息泄露则会导致我们党、国家、政府的核心利益被反动势力或有不良用心的人利用,让我们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学校一定要认识到,加强校园网信息安全工作是重要且必要的。

(二)加强对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

学校应加强校园内部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与政府和上级网络主管部门的沟通交流,从技术上、源头上进行甄别、筛选,及时清除不良信息,减少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率;对于学生不正确的言论要做到及时发现、准确研判、把准方向、严肃批判、正确引导,大力弘扬正能量。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

利用网络、座谈、报告、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宣传手段,帮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增强学生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害,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论,不轻易被带节奏,争做一个有素质、高素质的网民,自由而自律的在网络世界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组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周末及业余时间,减少学生宅在寝室的时间和沉迷网络世界的时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现实活动、更多地接触老师和同学,让学生们体验到现实的美好。

六、结束语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它所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牢牢占据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最高地,对于他们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防止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因此,高校必须要不断加强网络方面的安全保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