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思政教育
2020-12-07彭莹
彭莹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如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有理想有抱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很强,但由于涉世未深,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加之当前国际某些反华势力在意识形态上的误导,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作为高校工作者,要做好三全育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及意义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角度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思政”元素与其他非政治类课程相融相汇,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致力于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提高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3]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受众面广,学习时间长,相比大学其他课程,它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极好平台。而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年轻化,思想开放且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加之与学生有共同的语言,更容易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行之有效的。
上好大学英语课,不仅意味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地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使学生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及策略
若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高效融入思政教育,首先要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个人素养。其次,教师应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素材,找准育人角度。最后,需要教师将这些素材自然而又巧妙地融入其教材讲解中,使其服务于人才培养。
(一)努力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所有的高校外语教师都应当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4]这就要求教师:第一,自身意识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手段,如纸质书本,电子书,手机APP及与同事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等方式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领跑者。因为思想引领是育人的首要前提,只有当教师自己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把学生引向光明的方向,才能确保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第二,加强中西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透彻客观地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文化,才能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文化差异,自觉地吸取适应中国国情的有益成分,摒弃与我们相背离的部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三,不断探究更新教学方式,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当中。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除了理清教材中的语言点以外,还要有意识地探究语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文化要素,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演讲、进行辩论,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差异中深化对本国本族文化的理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培养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素材
“课程思政”理念提醒广大教师除了教授基础和专业知识外,育人也是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应该将知识学习和品德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素材,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巧妙地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感染学生,逐步引导,深入讨论,使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到课程学习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下面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四)[5]第五单元Text A Speaking Chinese in America和第八单元Text A A Meaningful Life为例,谈谈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学习。
第五单元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美籍华人,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人的看法。很明显,这篇文章是关于文化差异的。因此,在课堂授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搜索关于文化差异的各种资料,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重点了解的内容并做好笔记带入课堂跟其他同学分享。课文通过一段餐桌上的对话开头,体现中国人委婉、客套的特点。在此,我们可以选择用一段外国女婿在岳母家用餐的视频作为导入,直观有趣地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既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本学习,还可以适时引导他们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谈谈对于这种文化差异的看法,以及自己的应对策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课文有一处提到了中美礼节文化的不同,在分析完作者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现场辩论:“我们应不应该摒弃繁文缛节?”听听当代大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总结时,还可以引入《论语》中关于礼的阐述,带领学生探源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礼之源头。这样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强调了本国的优秀传统礼仪,培养了文化自信。课后,教师还可以分享一段关于留学生在外国学习生活的视频,让同学们设想自己的留学生活,并鼓励大家在班级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留言区并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保留本族文化的同时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进行情商教育。
第八单元这篇文章节选自Henry Spira传记Ethics into Action,讲述了动物权益保护运动者Henry Spira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动物免收伤害。如果像平常讲述记述文那样一一列举他的所作所为,那么课堂将枯燥无味,并且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加入些事例及问题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比如,在课文的导入部分,我们可以列举学生熟知的人物如阿甘,文枝花等以及他们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的人生,并提醒学生其实人生并不是一直一帆风顺,相反,我们可能也时常会遇到各种起起落落。那么当我们不如意时,我们该怎么做呢?是选择逃避,还是积极面对?此时,教师可以提及青少年因不堪学习、家庭压力而选择轻生的问题,告诉学生正确处理逆境的方式,提高学生抗挫能力,进而谈及人生的目标以及人生的意义。课文中的Henry Spira,他不像常人那样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尽可能阻止无辜又无助的动物遭受痛苦。当他回首自己的人生时,他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足,而且能冷静地接受死亡,面对永恒。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一生足以让我们大家深思“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呢?”在讲授课文中Henry Spira的事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用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并互相学习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课文主人公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同时可以选择TED演讲“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带领大家学会长远思考,并规划一个美好的未来,度过有意义的一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现代教育手段丰富多彩,再加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肯花心思,完全可以做到在教授语言技能的同时进行三观教育。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笔者常用的是TED演讲视频。通过这档栏目的学习和话题讨论,学生们不但可以加深对各国文化的了解,而且也默默地培养了他们的爱国心。他们不仅听到了地道纯正的英语发音,而且激发了学习和生活的热情,相信对未来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已经反复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可目前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在学生方面,目前仍然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过强,他们觉得学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诸如四六级、考研、托福之类的考试,并没有把英语学习提升到文化及品德的高度。其次,大学英语课堂依然有很多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关注的仍是语言知识,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以及单纯的西方文化介绍。即使有些老师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诸如育人的因素,但仅仅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没有深入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至于以批判性思维方式对待不同文化以及正确的三观确立,很多老师认为这只是思政课老师的任务。除此之外,很多大学英语老师本身的政治素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还需要经过学习不断加强。另外,目前的教材普遍重视英语的表达是否地道,选取的文章基本来自英文报刊或文学作品,而在思想性方面考虑得较少。特别是体现我国主流文化的文章便少之又少了。因此,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结语
总之,要想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将显性的语言教学和隐形的思政教学相结合,应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及教材的改进各方面积极探索其途径及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教授知识的同时,真正地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达到立德树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