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舍”与“得”
——谈初中音乐教学智慧

2020-12-07王姿懿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王姿懿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胡陈乡初级中学,浙江 宁波 315600)

近几年来,初中音乐课程改革日益深入,我们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

现象一:教师在执教某一课时,先介绍了作曲家及创作背景,呈现了图片和文字后,又观看了关于作曲家生平的大段视频。接着,对音乐的每个主题都做了细致赏析,最后完整聆听。一个四分多钟的音乐作品,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完整聆听只有一次。

现象二:教师执教《G大调弦乐小夜曲》,在说到乐曲的曲式结构时,对“奏鸣曲式”的定义深入挖掘,层层剖析,面面俱到,这让本就对“曲式结构”这一概念了解不多的学生整堂课听得“雨里雾里”。

现象三:教师在执教一堂歌唱课时,由于是两声部的配合,40分钟的课时也非常有限,为了使整个课程能够顺利完成,即便高低两声部配合的差强人意,教师也一带而过,并没有对问题做根本的解决,只为了教学流程而上课。

这些现象看似个别,其实恰好反映了目前音乐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因此,我认为:在当前教学形势下,非常有必要对教学“舍”与“得”做深入的理解和探究。

一、教学内容的“舍”与“得”

对一个作品展开教学时,就需要对作品内容有“舍”“得”。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欣赏课《巴蜀山歌》。在初次试教中,她只将《巴蜀山歌》这一组曲做了不到10分钟的讲解,却将其当中的《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仅1分50秒的民歌做了近30分钟的大量剖析。这很明显就是教学内容上“舍”与“得”的严重偏差。之后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将眼光放在整体布局上:先从交响组曲《炎黄风情》着手,介绍它总共分为六个主题,而将要欣赏的《巴蜀山歌》正是交响组曲《炎黄风情》之四,包含了四川当地的四首民歌——《黄杨扁担》、《绣荷包》、《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之后,她选取了其中的两首民歌《槐花几时开》和《太阳出来喜洋洋》进行聆听,从情绪、节奏、乐器运用等多角度来总结四川民歌的特点。很显然,经过对《太阳出来喜洋洋》详细教学的“舍”,最终她得到的是整堂课《巴蜀山歌》更高维度的“得”。

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舍”与“得”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 “舍”与“得”。

二、教学深度的“舍”与“得”

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备课,这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如何深入,深入多少,也要有“舍”“得”。

以我曾经上过的一节欣赏课《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为例。该乐章由四个主题构成。在初次试教中,我将每个主题都做了均衡分析,之后把它的曲式结构做了大量的深入分析。先是呈现了奏鸣曲式的图示,紧接着又让学生去找寻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的各个旋律。不仅如此,我还揭示了呈示部在作曲技法上理应呈示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在主调上,第二个主题在属调上,两个主题不仅有情感上的对比,还有调性上的对比等等。显然这一切远远超过了初中生应当具备的音乐技能和理解能力。这就是教师对教学深度上“舍”与“得”的权衡失策。之后,我调整了教学深度,把难点放在了主题一和主题二的教学上。至于曲式结构,我只简单的在课堂结尾处亮出奏鸣曲式的结构特征,点到即止。整堂课的深度倾向做了较大改变,更加符合了学生当下的接受及理解能力,课堂氛围也有了明显转变。

由此可见,教学深度的“取舍”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要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欣赏音乐的能力上,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深入探究。

三、教学时间的“舍”与“得”

同样一节课,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要有“舍”“得”。

曾经我在上教唱课《红河谷》时,在甲班,我将高低两个声部都分别进行了教唱。学生也能够在半节课时间内非常顺利把两个声部分开进行演唱。紧接着后半节课,我便着重于让学生跟多媒体音频进行“合唱”训练:时而全班同唱高声部(与低声部的音频完成合唱),时而全班同唱低声部(与高声部的音频完成合唱),由此让学生感受何为“合唱”。这样的成功让我感受到了喜悦,于是我用同样的方法对乙班进行教学。但在对乙班学生进行了高声部教唱之后,他们对低声部的学唱显得非常吃力。总是容易将低声部的旋律与高声部旋律弄混,也就是俗称的“跑调”。很显然,之前的教学方法在乙班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对教学内容在时间上做了调整。我用后半堂课的时间一直在进行低声部的旋律教学,并没有进行两声部的合作尝试。而是将两声部的合作放在了第二课时上。最后,乙班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也能够完成这首歌曲的“合唱”合作。

由此看来,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教师在教授内容的时间取舍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运用手中现有的资源,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背后带来的宝贵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和教师通过音乐这条纽带串联在一起,是一件极富智慧的事情。

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舍”与“得”,还是教学深度的“舍”与“得”,或是教学时间的“舍”与“得”,都必须贯穿“以生为本”的核心思想。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白自身是抛砖者,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玉”引出来。你的预设再充分,教学再细致,但是如果没有“以生为本”,那么这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而要做到这一切,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对既定的教学内容、深度及时间做出“舍”与“得”,相信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共同追求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