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人才强军战略 优化院校教员队伍
2020-12-07
(武警后勤学院基础部,天津 300309)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强军兴军,基础在教育,关键靠人才。院校教育作为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而教员是院校教育的主体,教员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院校教育的质量。
一、强军须打造一流的军校教员队伍
(一)人才强军战略要求教员队伍要先行
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演变。在此背景之下,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建设新型作战力量。我军若要赢得战略主动,就必须加快形成精干、联合、多能、高效的信息化军事力量体系。唯有此,才能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战争形态在变,部队编制在变,科学技术在变,教育本身也在变,无数的难题在倒逼军队院校教员努力学习充电,唯有此才能为强军战略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院校重塑转型向教员提出了新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军对院校进行了体系性革命性重塑,军队院校改革在管理体制、体系布局、内部编成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改革后的军队院校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强化姓军为战。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将服务备战打仗作为院校一项基本任务,一切办学活动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在改革之前,军队院校包含很多通用学科,包含很多地方大学就可以培养的专业。而这次改革,让军校教员认识到军事教育不是“象牙塔”里的纯学术研究,首先必须着眼为战服务这一目标,真正做到与战场对接、与实践接轨。
二、军队院校教员存在的短板及其原因分析
当下,军队院校教员最明显的短板是在为战育人上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向战场,院校课堂距离打赢战争有距离;面向部队,院校课堂距离部队需求有距离;面向未来,院校课堂距离世界一流有距离。很多的教员不知道部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知道未来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甚至有些教员讲的内容完全和部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教学装备滞后部队实际,导致院校教的跟部队用的不一样,影响了学员第一任职能力。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教员队伍中鲜有来自一线的指挥官
过去部队指挥员很少走上院校讲台,成为教战脱节一大难题。一线指挥官和军校教员之间缺乏相互转化的机制保障。而现有的教员队伍有很大的比例来自于地方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对学术、对专业的理解很专业,但由于受到个人阅历的影响,绝大部分人对部队的了解有限。近几年来,军队院校从地方招聘大量的文职人员作为教员,这些文职人员中占相当大比例的是地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而从地方大学毕业的学生,对部队的了解显然是不够的。
(二)教员队伍到基层代职的效果不理想
近几年来,为了解决教员队伍对部队不熟悉、教战脱节的问题,从机制上为教员到基层代职创造机会。但目前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教员代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员所欠缺的、想了解的部队无法提供,教员往往最终仅仅是帮助部队值班、做一些行政性的事务。而部队也觉得为难,教员往往代职时间短,对部队业务不熟悉,刚刚教出来可能就又要离开。同时基层平时的工作很繁重,没有精力和时间带教员。最终,经常的结果就是教员和基层部队都在代职这件事上走过场。
(三)教员队伍交流学习的机制未建立
教员队伍存在教战脱节的问题,还在于大量教员缺乏关于军队、关于军事的理论知识。大量的一线教学教员,渴求学习军事理论知识。但是目前针对教员的培养、交流、学历提升教育都比较有限。教员间的校际间交流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对中青年骨干教员的中短期培训有限,学历教育的提升又受到教学任务、评优资格等因素的限制。
三、优化院校教员队伍的举措
(一)尊师重教,发挥和调动教员的积极性
前些年,受军队官僚主义作风的影响,有些干部只想当官不想干事,一切工作都围着领导转,“不怕官兵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教员找机关办事,面对领导点头哈腰的机关干部,面对教员就成了昂头背手无正眼。这深深地伤了教员的自尊心,令教员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很多教员“教而优则仕”。
受形式主义作风的影响,个别领导注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明明不开会就能解决的事情,非要开个会,而且要求全体教员参加。教员被开会,补教育笔记,搞校园卫生这些事务缠身,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搞教学、搞研究。
究其原因,还是教员和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必须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让军校教员成为军队尊崇的职业。唯有此,教员才能心无旁骛地干好其本职工作。
(二)机制先行,鼓励和推动教员终生学习
要想培养高水平的军事人才,我们需要推进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为此,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把改革精神运用到院校的教育中,开启院校间交流机制,让教员在不同类型的院校中交流,掌握不同类型教育对象的特点,努力成为一体化教学的行家里手。加强实践锻炼和系统培训,加大院校教员同部队、机关干部交流力度,加大领军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教研打仗本领。
(三)科学管理,掀起教为战的新高潮
我们必须学会向科学的管理要战斗力。在教员管理上,对教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必须起到激励其教为战、研为战的热情。
现有的对军校教员的考核评价制度仍然停留在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参与了多少课题的基础上,而对于教员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学与实践的吻合度、教学与部队的衔接性等方面由于无法定量分析,考核时关注度不够。同时,教员的晋升受到体能考核、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和军事理论知识等的因素的影响。一些对部队熟悉,讲课深受学员欢迎的教员,因为外语水平不够、体能考核无法达到良好等因素而无法晋职晋级,这迫使他们离开部队。当下,必须明确我们需要的是教为战、研为战的教员,我们必须以此为鲜明的导向,增加制度的效度和弹性,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