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分析

2020-12-07

魅力中国 2020年34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音乐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民族音乐文化在文化多元化发展时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走向消亡边缘。教育事业应当积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等音乐教育充分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现代化发展。但实际上,两者存在诸多问题,体现在融合形式化与重视程度低等方面。还需加强教学形式与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切实放大音乐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可行性。

一、高校音乐是民族音乐文化融合意义

(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首先民族音乐是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且范畴广,其中民族音乐是主要组成部分,从民族音乐的民俗性入手分析,文化是指人参与活动中,体现出能够建立与丰富精神文明的价值观与喜好等要素。地域性的民族音乐文化,多从最早的戏剧文化演变而来,导致音乐素材、乐器、表演形式、唱法等富有典型的地域性与特色性属性,充分迎合与诠释当地人的淳朴豪放性格特征,是我国珍贵的非遗组成部分。从历史性入手分析,民族音乐文化可追溯于诗经文化,古代文人用诗经形式,表达对当时社会与王朝及生活的内心感受,到后来的配曲演唱,彻底打开了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大门,因此具有较高的传承与研究价值。

其次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更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与祖国团结。各个民族音乐文化都是当地人民情感与信仰及生活等方面的缩影,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流行度与传播影响力,产生的情感共鸣与心灵共振,有助于民族间相互了解与交流,最终放大民族音乐拉近各民族人民距离的作用价值。

(二)融合意义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随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更加强烈。尤其是在西方流行音乐冲击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豫剧、黄梅戏等民族音乐文化的接触机会及喜爱程度缺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熟悉片面,不利于学生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提升。民族音乐能够起到愉悦身心与理解历史文化等作用,但受到经费与时间及审美取向等因素影响,自身的民族文化弘扬与传承意识逐渐降低。整合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供了路径等基础保障,重新将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在大众眼前,丰富了教学素材,突显了教学特色性与多元性,更利于实现教学资源优化与高效利用。

其次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民族音乐在选材与演奏上,富有高雅与正统的美感,学生长期受到民族音乐美的熏陶,可丰富情感体验,强化音乐素养,从而在举手投足间展现知性与优雅等气质。除提高个人修养外,民族音乐独特的唱腔与蕴含丰富的哲理,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自我创作与表演中,能够升华与传递质朴善良的品质,更利于达到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等人才培养目的。

二、高校音乐是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理念是实现民族音乐文化有效传承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最终实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始终贯穿与灵活运用。

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及关联性,强调民族音乐文化引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放大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优势,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与积极性。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与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更加明确个人发展规划。这对于教师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转变职责理念,更新教学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不能照搬照用与因循守旧,应当根据学情,本着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的原则理性采用,对不好与过时的观念摒弃,切实发挥音乐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作用。多运用值得学习的优秀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强化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实现民族音乐文化健康发展。

(二)完善课程体系

在设置高校音乐课程时,首先应当积极树立本土化音乐观,各地域音乐的内涵丰富,与音乐教学内容整合意义重大。课程定位主要以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与促进文化交流、拓展地方文化现代化发展渠道等为主。教师应当承认与重视地域音乐文化的价值,主动挖掘地域音乐文化素材,设置专门的理论实践教学课,或是作为教学典范,实现本土音乐文化轻松体验与高效传承。与此同时,应当了解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关系,挖掘包括非遗音乐项目在内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富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的现代课程体系,从而突显办学特色。

其次突显地域特色,大部分学校在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设有作品分析与基本乐理及和声等课程,除民间音乐概论与音乐史等课程外,不存在其他课程;尤其是非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以音乐赏析为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片面,不能达到素质教育要求标准。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资源丰富,音乐项目与形式多元化,为拓展音乐课程体系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保障。因此可根据专业特征灵活设置民族音乐文化选修课程,弥补专业课程单一等不足,创新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除此之外,应当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与历史学等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丰富音乐教学课程类型,满足形式多元化素质发展需要。

(三)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

首先从丰富教学内容入手分析,除传授音乐节奏与曲式结构及旋律等音乐形式内容外,应当注重整合影响音乐形式特征形成的其他文化层面的因素。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性格特征不同,衍生的音乐文化与项目类型等也多存在差异,应当将文化层面的内容结合音乐本体展开深入分析,实现教学内容有效拓展。

其次从教学形式创新入手分析,应当积极转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民间调研与体验娱乐活动,感受原汁原味的音乐文化,推动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利用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问题情境教学方式,更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运用民族音乐符号进行创作,利用现代音乐技法整合民族音乐,实现传统民族文化多元化保护与创新传承,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水平的同时,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创新发展。组织与引导学生成立民族音乐社团,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音乐类型,深入感受与学习音乐文化。请民间艺人或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机构的专业人才到校演讲,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掌握更多音乐知识,强化兴趣爱好,推动民族文化快速完善。

总结

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有传授音乐文化的作用,对学生素质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有着积极意义。随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地位的提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更加重视。但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有较大发展空间,还需在教学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加强创新,实现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稳中求进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音乐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