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07杨瑷嘉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杨瑷嘉

(长春高新第二实验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引言

问题导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思考、探索数学知识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学的关键主要包括三点,其一是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合理、适宜的问题可以突出学习重点、明确学习目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其二是问题导学的方式,比如生活的融入、多媒体的使用等等,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或者更加直观,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其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导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这一过程需要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一、课前预习的问题导入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是部分教师仅仅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先了解一遍要讲的内容,对此有所熟悉,认为这样学生在课堂听讲的时候就会轻松一些。的确,课前预习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效果有限。其实,课前预习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要充分发挥,还需借助合理的课前导入,而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好问题就是有效的课前导入方法[1]。以“轴对称”内容为例,教师让学生预习时设置两个问题:其一是什么是轴对称?其二是生活中的轴对称有哪些?若没有课前问题引导,多数学生只会看看教材内容,不会动脑筋,但是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就会一边预习一边思考,提高了预习的效果,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课前问题也使学生预习更具有目的性,明确了知识重点、难点。再者,预习过程中,问题能否解决也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检验学生预习效果可以促进师生交流,让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然后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上,对于学生轻松解决的问题则不再浪费课堂时间,这样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效率也会更高。

二、问题导学的方式设置

初中数学中的部分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不能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全面的观察,那么即便有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依然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设置,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情境创设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模式,包括故事情境、多媒体情境、生活情境等,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适宜的情境,辅助学生理解与知识相关的问题。比如,“圆”这一单元,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圆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熟悉的轮胎等物体来说说它们的特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概念、特点等知识。生活情境中多为学生见过的事物,学生的脑海中可以构建他们真实的样子,有了准确的模型后,学生在理解关于“圆”的问题时就会参照这个模型。再如,“旋转”一节,教师针对这节内容设置问题后,学生需要通过想象来构思,这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这一情境,用动画的形式来设置图形旋转,让学生直观的观察,构建清晰、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导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路和行动来解决问题,但是教师是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思路也不相同,教师无法做到一对一的引导。这就要利用学生之间的关系,开展分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引导学生,并让他们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分组教学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其不仅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分享,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路,还能够构建高效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且让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3]。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组内异质原则,即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包括,这样才能协同作业,相互促进。以“最值求解”题型为例,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已知x2+3x+y-3=0,“x+y”最大值为几?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答,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交流、积极思考,最后得出答案。如果是单纯的教师站在台上讲解,学生就缺乏了自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教师就要对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进行辅导,或者根本难以发现哪些学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通过相互帮助就能够自行解决,教师只需要引导即可,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现代教学要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若教学方式不恰当,仅仅形式上遵循这些要求,学生的能力不仅难以提升,还会影响教学效率。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在现代教学理念下形成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行解决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掌握这种方法并合理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