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2020-12-07张志平
张志平
(垦利区董集实验学校,山东 东营 257505)
数学文化是科学家们对所遇到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所整合的信息,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古人为了能够适应生活能够更好地认识大自然,会通过计数、作图、寻找数量关系等形式来建立模型,以便更好地认识大自然。长期以来,科学家所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不断地深入,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文化,对后人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学习数学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认识这些科学家了解他们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科学探索的历程是非常的艰辛,知识是日积月累构建起来的,从而领会科学家那种不怕失败、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
一、当前数学文化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境
(一)师生的文化意识不强
要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首先师生之间就必须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意识,要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液,文化是最能够体现知识生命力的载体。但是很多师生认为来学校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一个理想的高中,凡是与中考无关的内容皆可不必在意,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时候是按照中考考试大纲来进行,学生的学习也是紧扣中考重点知识来展开。课堂上所涉及的文化类知识是少之又少,渐渐的数学文化也就淡出了师生的视野。
(二)文化渗透方式的偏差
在经过新一轮教材改革后,教材内容涉及面越来越广,包含的知识种类丰富多样,以初中数学教材为例,其中很多知识就是与文化相关的,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也会关注数学文化,将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但是渗透的方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教师直接通过让学生自由阅读的形式接受文化,或者有的教师只是口头念一下课本上关于数学文化的知识,导致课本上的数学文化知识被当作是一则小故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对数学文化的考察力度还不够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数学文化,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选拔出一些能够胜任数学文化教学的教师。校方一定要加大对文化的考察力度,对教师考察的目的是提高教师对文化知识积累的意识。以学生为研究对象,文化是与人交流的工具,文化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涵养,作为一名新时代初中生要时刻将全面发展终身学习作为自己成长的目标,所以对学生展开文化的考查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在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一)在导入环节中融合数学文化
导入环节是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应该要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数学方法,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短短几分钟的导入过程,实际上在导入环节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主题[1]。例如在讲授鲁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这节课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展示了几位中外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历程分别是:赵爽弦图、加菲尔德证明过程、数学家刘徽利用割补术来探索数形结合的过程,等等。在导入环节中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的探索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而且我国数学家做出的贡献非常之大。随后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好奇心更加重了,通过数学文化史学生知道是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知识点,但是这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这么一思考就慢慢的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在新课教学环节中融合数学文化
新课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方法的过程,数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复杂的而且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因此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主动将科学家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展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从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2]。例如在讲授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这节课时,本节课除了要讲授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方法之外,还需要学习射影定理,实际上射影定理就是证明三角形相似的一种方法,单纯的为学生讲定理举例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并不会很高,但是如果教师将欧几里得在探索该定理的过程讲解给学生,学生对数学文化史的兴趣要远高于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的效率会更高。
(三)数学文化在课后学习中的实践研究
课后学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在课后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为学生设计大量的练习,这样学习的效率并不高,而且练习超过了一定的量后,学生学习起来的效果并不会很好,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提前收集好一些数学文化素材,让学生课后阅读素材,将自己阅读后的感悟和感想写下来,最后展示在全班学生面前,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3]。或者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和复习预习工作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开设一次教学直播互动,直播的主题可以从数学文化入手,师生共同在直播间中学习有关数学文化知识,就像教师在给全班学生开设一次讲座那样,也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结语
文化精髓是知识的生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够忘记自己的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的后代必须要有极高的弘扬与传承文化的素养。作为一名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师,在做好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以外,还必须要积极主动探索文化和数学教学的融合,让文化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