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思想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分析

2020-12-07岳帅王亚彬荣丽卿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岳帅 王亚彬 荣丽卿

(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河北 石家庄 050003)

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通过完整计划和实施教学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夯实学生思政素质[1]。而课程思政不仅将思政课程包揽其中,并且紧密联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的一体化布局,广纳高校开设的课程,以课程为纽带,将高校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串联为一体,形成协同效应,深化学生对思政理论在现实中的感知和应用,加强学科间的耦合性,课程思政寓于内,两者辩证统一、联系密切、相辅相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从系统角度来看元素相似,二者之间有天然联系,但结构不同因而属于不同的系统,厘清两者关系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前提,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可从整体、层次、动态的系统观出发进行分析。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本质统一

在内容、目标、方向、资源、功能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具有同一性,从整体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出发,这是协同育人、同频共振效应迸发的基础。

在内容上,思政课程的道德修养、政治理论、法治意识、近现代史等主体内容和课程思政强调的思政要素不谋而合。课程思政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擘画出新时代培养人才的实施蓝图,课程思政建立了一个包含各门课程的开放系统,实现思政教育的自然流动。

在目标和方向上,思政课程是具体开设的课程,课程思政是思政理念、方法、元素融汇到各种课程,在知识、技能、情感的传递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政治觉悟,涵养思想品德。坚持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学方向,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同向而行,是在教学中持续发挥思政教育作用的基础,二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方能在教学中践行思政教育,实现目标、方向与行动的统一。

在资源和功能上,思政课程源于理论、方法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结合,而课程思政是探析知识背后的价值,精准定位教育的本质,着力培养学生处理个体与多样主体的关系能力中凝练出人文、品德、价值观等元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着协同育人的功能,理论与价值观念、知识与文化修养、能力与人格的协同,人文和自然课程的协同,从而凝聚育人合力。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层次分明

在教学任务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层次分明,相互促进,思政课程目标明确,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侧重政治引领,意识形态教育任务,课程思政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要任务,融汇思政元素,需要统筹兼顾两方面任务。二者任务上的主次关系,从源头上变革高校思政教育的格局,因理念的变革形成了协同育人新结构[2]。

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由于属于不同子系统,因而各有侧重,思政课程需要对思政的理论与方法深度剖析和解读,注重教学内容间的逻辑性、科学性、深邃性。课程思政由于不同课程的学科、性质、特点、学情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中提炼思政元素的方式,体现思政育人的导向,在内容上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相互区别方面,是教学改革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优势互补、系统推进,共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上,思政课程教学实践,要确保学生巩固、深化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领悟、运用思政理论,感悟做人做事道理,塑造端正的品行。课程思政在保证专业知识和能力完成的同时,因时制宜的加入思政教学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性,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秉持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教学相长的理念,着力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动态演进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核心功能都是教化育人,从一门课程讲思政到门门课程共育人,反映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动态演进和机制创新,体现了高校对育人本质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和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

思政课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优势,贯穿于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程,凝聚着各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普遍真理,既是各类课程延伸和拓展的源泉,也是各类课程求真知、感真情、务真实的汇集方向,单向驱动变成双向融合,推动课程思政走向精准、深入。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既需要思政课程专业、系统、显性的思政形式,也需要自然、融入的思政形式,促进高校的思政教育由星星之火创造燎原之势,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转化为协调共振、相辅相成的系统。不论从各自角度思量,还是从整体考察;在时间上、空间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本身就是一种运动的过程,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不断完善、改变,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

四、小结

认识源于实践,在教学中将科学的认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国家和军队所需要的军事人才是新时代军校教员面临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更需发扬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