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0-12-07黄洋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黄洋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广博流长,可从其中攫取优秀精华的部分,为开展好思政教育给予了丰富的应用资源。习总书记曾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学习和运用,这有利于进一步拓展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有利于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全面剖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探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和统一的价值内涵,综合利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思想,并结合历史学、文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探究角度,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内容和方法。

(二)推动新时代大学生人文涵养的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人才,但在多元思潮文化的覆盖影响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超乎寻常的困难。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基本涵盖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等相关内容课程为辅,强调让学生了解民族历史和社会时情,培育大学生具有清晰的社会认知,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爱国精神、崇高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加深其爱国情怀,填充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质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着重回答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培养什么人的重要命题,系统归纳了在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如何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

(三)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用效果。针对当前的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现状,明显存在着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等弊处,更加凸显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积极有效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压,抵御西方意识形态转化,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充分运用好这块文化瑰宝。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充分应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明确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定位和价值,明晰思政教育的原则以及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在各地区教育部门的有力推动下,高校应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落实,以更多的形式融入课堂、拓展课外、走进宿舍。如举办诗词比赛、主题征文及假期社会实践等,坚持实现全员参与、教师带头,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第一课堂作为主线,不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内容,并在第二课堂开展中大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领导主体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制度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让第一课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切实推动大学生增强人文素养意识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普遍依赖思政课程体系,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有效达到带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应当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如利用新媒体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和信息,以电视、电影、短视频等载体输出给学生,将能大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辅助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在良好的网络环境引导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更好地学会使用网络媒体,在寓教于乐中接受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三)不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高校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正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应要发挥的文化育人、思想育人的价值,改变教育功利化的落后观念。要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在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上,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空间,不止步于开设一两门公共选修课,而是系统性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成为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同样影响力的重要课程。

三、结语

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有利于对大学生群体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有利于丰富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而积极的价值内涵,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发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激励青年学生群体的精神支柱。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思想洗礼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