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为例
2020-12-07王在勤
王在勤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使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强、方向更明、思路更清。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使命呼唤新担当。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进行思想大解放、动能大转换,推动新时代技工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现以新时代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谈几点个人思考。
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新机遇
(一)国家战略布局带来发展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给予沿海地区更多的政策倾斜。“十四五”时期,盐城市推进“两海两绿”战略也更加注重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将是盐城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综合优势的转化释放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实现社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关键是人才。目前,盐城市区域内人才总量不足,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比例低。各级党委政府充分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加快急需人才培养,必将加大职教投入,这对技工院校的发展也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
(二)国家教育政策带来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就业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新矛盾和新问题,高度重视技工教育事业发展,把技工教育作为人才开发的重要职责,从领导的讲话和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支持技师学院建设”。目前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是一个重要标志之一,人社部要求全国技工院校主动作为,明确了贯彻落实《方案》工作重点,必将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技工院校发展政策支持,为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从现实情况来看,技术工人不仅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还很突出,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素质结构不断提出新要求,技能型工人数量短缺和素质结构的问题会更加突出,为新时代赋予了技工教育新的使命,这也为我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作为盐城市唯一一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公办技工院校,将乘势而谋,顺势而上,紧抓机遇,提升内涵,提高质量,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做出的重大判断,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出指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伴随着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这反映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就是对岗位操作标准要求的提高、对技能人才能力水平要求的提高,这就要求技工教育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我院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能单位,因此,必须深入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意义,认真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技工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学校事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着力提升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同度。
三、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科学合理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快专业建设
以专业精准对接好产业需求为核心,提高技能人才协同培养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技工教育必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例如:我校在目前新形势下,发挥现有办学优势的同时,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必须要以一批面向本市重点产业、服务行业、办学综合条件好的高水平专业为支撑,进一步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建设,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时代特色技工教育内涵建设,彰显高水平技工教育的实力和水平。当前,要主动策应新能源汽车制造、精密模具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对老专业进行提档升级,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一批与高新产业链有效对接的新专业,形成与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深度对接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鲜明专业特色。同时,通过争取国家教育现代化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重点项目,省、市级财政的投入、部门支持、校企合作等途径,不断改善专业实训中心建设,真正培育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契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具有核心竞争力,适应新工业革命下的技术革新与人力资源匹配的专业群。
(二)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基本办学制度,也是技工教育的重要特色;教师到企业参加锻炼是提高其专业能力的最佳途径。为此,学校应以国家《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引,必须遴选、建设一批校企共建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一是开展深化以一体化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完善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七共同”的开展。二是加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安排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学校依托培养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通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和互动,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促进教学改革;同时,推广学校技术研究成果、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院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代表着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学校高质量院校始终坚持让品牌教师支撑品牌专业,让品牌专业支撑品牌院校的发展思路,努力加强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一是组织教师多参加人社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二是让教师到企业顶岗轮训;三是派遣骨干专业教师参加出国培训或高校培训;四是开展“教育反思,超越自我”的校本培训,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反思心得;五是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积极招聘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来校兼课、讲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引领、促进有关专业教师共同成长,为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