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

2020-12-07肖盈丁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肖盈丁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鹰潭 335000)

一、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情况

(一)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工业机器人才刚刚起步,由于当时的经济水平较低等因素,导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产业的转型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高速发展。但是,可以投入市场的使用,产品仍然很少,而且,以机器人为核心的业务,获得的利益也比较少。尤为重要的是,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和团队少之又少,虽然我国工业机器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二)机器人应用型人才缺少,高校培养层次定位不清

虽然目前工业机器人发展势头较猛,但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还是比较缺失的。各大企业,机器人制造商等都面临着人才缺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人才,可以以技能应用划分为以维护维修为主的技能类人才,开发机器人元件的开发工程师和设计与维护机器人应用系统的系统服务工程师这三类,而且这三类的人才都非常的缺失。这也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形成非常大的不良影响。目前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校不是很多,即便是有,也有很多的问题。例如学校培养人才脱离了实际情况,不符合市场所需人才。很多学校对于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目标非常的不清楚,且由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非常的,导致学校很难开设相关课程,且学校不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导致学校所培养人才与社会脱节。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在关注工业机器人,且投入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的学校非常多,但是普遍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清晰的定位。

二、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人才培养策略

(一)清晰工业机器人专业定位,合理确立培养目标

很多学校都是新加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有的指导教师缺乏实际经验。因此在进行定位时,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探索多种的教学模式。结合工业机器人岗位的需求,制定核心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发相关的专业课程,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工业机器人的了解,以及对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

(二)校企合作,明确市场需求

由于工业机器人专业在我国发展历史不是很长,因此要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多的。如果按照我国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培养这样人才的时候,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我国高效的设备不是很充足,因此通过校企合作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于设备的需求,也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对工业机器人人才的要求。而且在企业的实践当中,可以一边学习学校理论相关知识,一边把这些理论的知识付诸实践。这样可以更高效的学习和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改革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是职业人才,因此,课程的设置需要着重体职业性。而职业性满足。社会对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要求学校要关注行业发展。课程也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将更多的实践性课程加入到课程中,使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岗位技术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为了更好地学习新型技术,学校在进行基础教学时,一定要拓宽基础,而且整个课程体系要涵盖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等。

由于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特点也是学习材料和教学设备措施等融为一体的,因此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和措施。首先对于教学环境的建设,可以到企业工厂实地进行教学,也可以以产品为原型制定微小型的改造。且针对教育教学的需求,试剂盒开发相对应的教学设备,以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可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让学生在做中学到知识,教师起引导作用。在教学教材的开发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上,可以做到三位一体结合学校企业与社会共同开发。

(四)改革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培养的模式

职业学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这要求着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要以实践教学为主。这对于老师来说是有困难的,因为职业教育的老师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大量培育出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结语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而且人工成本在不断提升,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是非常有必要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加大生产力度,在我国的发展是非常有前景的。且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要非常重视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这要求我国高职院校要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培育符合企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