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的思考

2020-12-07许明惠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许明惠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8099)

“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应该把校内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充分调动起来,通过资源整合,推动各方力量同向同行,从而推动教育机制构建。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三全育人的相关研究,结合实际工作,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构建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运行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如思政理论教学与学工两支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的“两翼”,育人的效果受滞于协合同向。本质上讲,缺乏合力,因此协同机制在育人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全员角度看:认识不够,协同意识弱

三全育人的全员育人应该指向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个重要因素。就高校而言:当前,部分专业课教师认识还不够全面,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者和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教学才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因此不能将课堂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全员协同育人的意识不强。此外,虽然广大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教师是育人工作的唯一主体。高校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同样应承担起相应的育人职责,但在实际中,部分管理服务人员不能主动挖掘工作岗位的育人元素,不能准确认识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不能在工作任务的落实过程中融入育人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同育人的工作成效。

(二)从全过程角度来看:战线太长,协同效果差

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时间是三年,3+2学生是5年,在这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严重断层。从覆盖的度来说,低年级学生覆盖更为全面。主要内容为教育活动为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对于高年级学生,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规划。主要内容倾向于知识讲座,学生自制力差,难以入脑入心。严重的断层,使育人机制得不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入。从协同的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断层。进入家庭与社会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难题,使育人目标严重脱节。

(三)从全方位来看:平台搭建难,协同范围局限

高校目前的管理体制是以职能各自为政,难以达成统一共识。缺乏一个可以产生良性互动的协作平台,容易出现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情况。实际工作中多部门因为协调沟通平台的缺失,导致信息沟通、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出现困难。

二、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的策略

(一)党委牵头,凝聚共识

建立教育主体协同机制,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全员育人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根本上做好顶层设计,要对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把控和了解,建立健全领导体质、严密科学的信息管理体制、完整的整合、监控、考评、激励制度,做到责任到人,高校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协同发展。关键是全员育人,实施全员育人首先要精准界定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各教育主体基于培养目标,坚持责任分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原则,协同发展并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协同发力,持续培养

关注高职学生成长的阶段特征,针对性胡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每个阶段学生不同的需求,制定工作方案,解决断层式的育人机制,大一阶段新生入学,思政教育多以主题展开使得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大二阶段,学生已经对校园生活逐渐适应,学习了专业相关知识,拥有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这阶段,需要注重学生的成长需求。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大三年级,学生的问题主要面临着在升学和就业之间的矛盾。思政教育工作主要主题教育活动以 “机遇与挑战”或是挫折性教育为主题 。

(三)理实结合,知行合一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成知行合一,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专业课,通识课基础课全方位推进,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由外化转为内化。实践教学当中,不能止步于形式,要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充分利用和整合多个的实践平台。要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把握大学生思想需要和特点,注重意义、参与感、过程感。仪式感的活动。在学校文化学习等各种活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团日活动、社会公益、勤工俭学、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结语:三全育人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念遵循,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提升理念,各部门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不断研究育人方法、开辟育人新境界,才能使更多大学生受益,才能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