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内涵式发展路径浅析

2020-12-07林芳何依伊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林芳 何依伊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到十九大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的“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实现换档升级,在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实施“奋进之笔”为总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内涵式发展

“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种意思:一是指通过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体现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意思是体现事物的内在涵养。事物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分化为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就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要抓住本质,以事物的内因为根本,外因为关键,以内在需求和内部因素为动力促进事物的发展模式。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重视 “量”的积累,从而达到“质”的飞跃;通过内部的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提升质量、做出优势、亮化特色、强化体系。

二、高水平高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一)校园建设有亮度

校园建设的亮度就是特色发展。特色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表征。在教育部2017年8月30日召开的2017年教育金秋系列第二场发布会上,教育部职成司司长王继平介绍了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总体情况,其中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年招生930.78万人,在校生2860.21万人。我国职业院校数量众多,队伍庞大,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高水平校园建设的把握亮点、凸显特色特别重要。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要从既有的资源条件出发,结合学校的校情校史、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学风校风,也要认真总结和提炼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经验中沉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即要传承并弘扬这些特色传统,又要实事求是地运用这些特色传统对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和规划。

(二)专业建设有力度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性任务,是高等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建设之一。截至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共开设专业近千个、专业点近10万个,基本覆盖了社会经济各领域,高职院校具备了培养大规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按照“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托地方对产业结构规划调整的需要,利用专业咨询委员会与教育改革发展指导委员会的调研,制定适应学校发展的专业建设规划。在专业建设上特别是学科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本科学校按照优化特色专业、亮化王牌专业、强化热门专业的思路,积极推进 “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在学校专业整体规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要做到有所侧重、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重点建设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社会适应面广、就业率高、社会效益好、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的王牌专业。

(三)课堂教学有温度

一堂有温度的课堂与老师的扎实学识密不可分,授课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穷于应对。教育兴则国家兴则,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的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课堂教学关乎民族未来。课堂教学中最微观的教育问题,反映的却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温度体现在授课教师必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的转化。

(四)产教融合有深度

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描绘了在2020年我们要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2018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大责任,服务地方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要建设校企合作更深入、融合要素更全面、利益捆绑更牢固的产教深度融合体制。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通过不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实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实现从量变的积累再到质变的飞跃。从历史角度看,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标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的评定标准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现阶段“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内涵和评价标准一定会被下阶段更高要求、更丰富的“高水平”标准所超越。世界上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是在因时而变,因势而为的基础上要找到总领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