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探究
2020-12-07杨秀娟沈伟
杨秀娟 沈伟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16)
随着微博、微信、自媒体、微课等微媒体的兴起,预示着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微博、微信等微媒体逐渐成为了大学生主要的社交手段,也是很多企业发布招聘信息的新平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积极利用微媒体平台,扩大就业信息宣传渠道,把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融入微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就业信息,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方位开发微媒体,拓宽就业信息渠道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大学生就业压力陡然上升,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社会热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招聘会无法举行、企业面试也处于停摆状态,高校更应该积极运用新媒体,例如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发布一些企业招聘信息,提醒学生及时投送简历,组织校园“云面试”,利用互联网开展面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要利用好微信平台,为毕业学生定期推送招聘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招聘公众号、企业微信公众号,引导学生随时关注企业招聘信息,及时抓住机会,让学生在众多求职者中占得先机。微平台摆脱了地域、隔离政策的限制,学校可以举办线上就业指导,利用微博、微信平台推送企业招聘信息,积极联系一些企业参与校园“线上招聘”,学生和企业在线上进行交流,为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机会,进一步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二、建立校园微平台,全面搜集就业信息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要积极建立微平台,开辟全新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搜集各个平台的招聘信息,再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对就业信息进行初步筛选,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性,为学生进行合理推荐。高校要积极把校企合作延伸到微平台,利用校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进行招聘合作,企业可以把招聘岗位、用人要求、薪资待遇等发布在校园微平台,学生可以在微平台上和企业招聘人员进行交流,还可以投递简历,进一步简化招聘、面试程序,让学生抓住每一个就业机会。校园微平台是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就业指导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智联招聘、政府招聘网站等平台搜集就业信息,筛选其中真实、优质的就业信息,并把这些就业信息上传到校园微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资讯。学生也可以在微平台上发布求职信息,高校合作企业可以和这些求职学生进行交流,约定面试时间,实现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心仪的工作。
三、利用微媒体,开展就业指导培训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理念有待完善,不科学的就业理念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培训,端正学生就业态度,帮助学生规划职业蓝图。例如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重视毕业生求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微课展示一线城市早高峰视频、新入职员工工作视频,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避免学生扎堆前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鼓励学生选择更具发展潜力的二、三线城市发展。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薪资待遇,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就业竞争力要稍逊一筹,引导学生合理制定预期薪资,避免错失就业良机,端正学生就业态度,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高校就业指导培训要细化流程,从学生简历制作、面试、职场适应能力培养等开展指导,可以搜集一些面试常见题目,引导学生更加合理、从容回答面试官问题,也可以上传一些简历制作技巧,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面试技巧,让学生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印象。教师还要讲解一些职场生存法则,新入职员工如何快速融入团队,职场礼仪等知识,这也是提升大学生职场适应能力的有效举措,让毕业生可以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四、培养专业教师队伍,提供就业“微咨询”
高校要培养一批熟悉微平台操作、信息化素养较高的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就业资讯,及时解答学生的就业疑问。例如高校可以成立就业指导小组,实时监控校园微平台运作,尤其是要是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回复学生和企业留言,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时刻留意微平台信息,定期把搜集的就业信息发布在平台上,在微博、微信账号上进行推送,及时提醒学生关注招聘信息,及时投递简历,学生可以在微平台留言,可以针对就业岗位、薪资待遇、工作地点等进行在线咨询,教师要及时回复学生留言。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选拔专业优秀学生,推荐这些学生参与优质企业招聘,结合企业历史、主导产品、岗位要求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也可以分享一些优秀毕业生经验,提升学生面试通过率,让就业指导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玩手机的同时就可以接受就业指导,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总之,微时代赋予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新的挑战,高校要积极打造综合性微平台,融合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不断开发新的就业指导平台。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全面搜集就业信息,利用微平台发布和更新就业信息,借助微信、微博开展就业咨询服务,为毕业生答疑解惑,进行全面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