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2-07李丽孔飞龙
李丽 孔飞龙
(广西医科大学体育部,广西 南宁 543200)
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提出,树立“大思政”理念,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习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都对高校育人本质的深化和新时期高校思政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体育课程的德育优势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课程之一,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政教育目标同向同行,不可分割,它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可通过把德育本身的培养教育目标与体育学科所涵盖的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德育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可通过正确引导大学生与人相处,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洗涤和升华;使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锤炼品质、磨砺意志、升华理想,成长为有坚定信仰、高尚情操、健康体魄的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总是周知,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教”,更需要“育”,只有进行严格的教学和纪律约束,才能达到动态的品格践行。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在体育教育方面,教师多以“三基”教学效果达成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弱化了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教学过程中,只重体育知识、动作技术、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弱化了学生爱国主要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忽视了大学生“三观”引导、家国情怀、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且普遍认为,学生思想教育是思政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师、教辅人员及器材室工作人员都应担负着育人的使命和责任。
(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方法不多、能力不足
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体育教学都习惯于按照“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来进行。准备部分:主要是集合整队、介绍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热身运动等,忽视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基本部分:主要是教授技术动作和动作技能。在动作技术和动作技能传授过程中,习惯按部就班,惯性思维、存在着梳理与整合课程育人素材意识不足,提炼课程德育元素不强,寻找专业知识和课程育人结合点和切入点方法不多等现象。忽视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健全人格的教育。
(三)课程教学评价中忽视对学生进行多样的评价
体育课程目标一般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目标。其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是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目标要求;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则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质、社会意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提出的目标要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纵观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课课程评价还是过多的关注学生运动参与、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质、社会意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方面的评价;忽视了体育的熏陶性,忽视了学生情感发展过程和情感体验,缺少从学生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出发,对学生进行多样的评价。
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对策研究
(一)灵活施教、提升育人本领
体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其扮演着重要的思想教育任务。实施课程思政,首先应摒弃“思政味浓”及“课程思政化”的错误做法,灵活施教、润物无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信仰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提升育人本领,要学会利用体育教育隐性教育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不同运动项目,利用各项目特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就能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好的内在和外在。
(二)改革评价模式、重视德育评价结果
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用来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的重要手段。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过于强调数字考核,将数字作为考核的最后依据,忽视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及思想建设,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只有在长期的熏陶、感染、实践中才能形成,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逐步提高和升华,其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因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应注重评价模式改革和德育评价结果,德育评价应在静态性评价与动态性评价结合的基础上,以动态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各个侧面的发展变化,尤其应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熏陶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养成。
(三)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责任意识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确保此项过程的有序进行,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对于一些热心投入到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的教师,应在教学工作量、绩效、师德考核,评优评先、年中考核等方面给予表扬、优先和奖励,形成示范效应,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工作中来。对于那些课堂教学中只教不育,课堂、课外师生互动没有底线的教师,应提出批评;并在课程评价、师德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实施一票否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