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制度建设
2020-12-07朱胡鹏
朱胡鹏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实验中学,安徽 安庆 246400)
一、留守儿童现状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外出务工。孩子留在农村,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就是留守儿童生活现状。根据目前调查数据可知,如今留守儿童数量高达900万人,这其中近九成是由爷爷奶奶等老一辈进行看管,少数儿童是由亲朋好友甚至是自己独立生活。留守儿童小时候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其性格大多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严重,甚至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急需研究解决。
二、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
由于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存在一定问题,再加上农村经济条件限制,一些监护人也缺少基础教育,导致学生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一些老一辈的思想过于死板,将教育一味地推给学校,自己却丝毫不关心。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学生思想固化,学习积极性缺失,课堂走神、逃课逐渐成为课堂常态,对日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能只局限与课堂书本,还要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开阔学生视野。同时,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加强学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制度建设
(一)建立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统计报告制度
1.以班级、学生为单位,落实学生基本信息,确定留守儿童基本名单。各班每学期初要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全面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班级统计好名单上报学校,登记备案。
2.以班主任、科任老师为单位,适时关心班级学生动态,根据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学习表现等方面综合分析,并借助家访、走访的形式侧面了解留守儿童相关信息,整理后上报学校。
3.以各班家长、家委会为单位,各班定期召开家长会,自主组建家委会,在班级家委会基础上成立年级部家委会,定期召开家委会,及时跟踪了解留守儿童信息动态。
(二)建立留守儿童关怀制度
1.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开展一次“心里话”活动。
2.每月至少通过电话、微信、QQ或其他途径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联系,及时掌握现阶段学生身心情况。
3.每季度至少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见面一次,将学生在校表现进行反馈,并制定后续家庭、学校教育管理。
4.每年为留守儿童体检一次。
(三)建立留守儿童在校生活规范制度
1.自尊自爱,穿着大方朴素,不攀比、不打架,勤俭节约。
2.尊师重道,虚心请教,勤奋求实,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助做。
3.团结同学,维护班级利益。
4.遵规守纪,尊师爱校。牢记师长嘱托,严守学校纪律,爱护校舍和公共设施,爱护庄稼、花草和树木,节约水电,讲究卫生。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断增强自身身体素质;遵守交通法规,不做危险性游戏,不购买和食用不合格的食品。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建立师生结对帮扶贫困儿童资助制度
1.领导重视,建立机构。各年级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各科室主任为领导,班主任为核心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小组。
2.建立留守儿童联系簿。摸清留守儿童数量,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簿。
3.建立班级帮扶制度。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自身主导作用,借助帮扶制度,对留守儿童给予相关帮助。
4.发挥党团委作用。以党、团员为主要力量,成立校外义务辅导小组,每人就近负责4-6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的校外表现情况,定期对其进行沟通引导。
5.学校要定期开展帮扶交流会,分析现阶段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后期教育工作方向及管理制度的优化完善。
(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制度
1.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档案。由五部分组成: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行为表现、心理表现、综合评定和教师评语。
2.设立“知心话”信箱,让留守儿童写出所思所想,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
3.指导留守儿童宣泄不良情绪,说出心中的感受。心里不愉快时就大声喊出来;给父母打电话。
4.行动关怀留守儿童。开展“你的生日大家过”活动、开展“我爱我家、我在成长”等习惯养成系列活动。
(六)完善留守儿童之家设施和制定相关档案管理制度
1.留守儿童之家设备和档案资料由专人管理。
2.依托信息技术,采用多元化的档案形式,全方位了解留学儿童情况。
3.每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活动)结束后都需要档案管理者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按照分类进行归档装订。随后上交到学校负责人手中,经审核通过后统一进行管理报备。
4.教师需要及时对帮扶情况进行记录,将做好平时的帮扶关爱记录,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表》等资料定期上交相关部门进行归档管理。此外,学校还需要定期对帮扶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并加以指导,从而提高活动质量。
5.案卷要求完整、档案清晰,不能丢失。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立足于留守儿童,通过对其心理需求分析,制定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强留守儿童情感认知。此外,教师还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将社会、学校的关爱灌输给学生,为其日后身心健康发展增添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