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活动参与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2020-12-07金融鑫徐春燕胡文彦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金融鑫 徐春燕 胡文彦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800)

在当今“双高”建设的背景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重要作用,如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如何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活动相互协调,互为补充,产生良好的教育合力,这些都应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对黑龙江、吉林、广东三省的6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剖析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得出调研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研问卷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法

从活动数量、参与数量、参与目的、个人偏好、社团参与、活动评价、活动信息化等7个维度,共设置20个问题,设计“高职学生参与校园活动情况调查问卷”。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共6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于2019年1月至10月随机抽取样本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二)调查情况及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6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5%。其中:大一学生234份,大二学生181份,大三学生85份。问卷统计数据如下。

第一,活动数量与参与数量方面。有93.3%的大一学生表示大一学年可参与的活动数量在50项以上,73.2%的大二学生表示大二学年可参与的活动数量在20项以内,98.5%的大三学生表示大三学年可参与的活动数量在5项以内。但就学生参加活动的数量统计结果来看,大一学生全年参加5项以内活动的学生占59.2%,大二学生两个学年参加10项以内活动的学生占49.6%,大三学生三个学年参加10项以内活动的学生占45.3%。

第二,参与目的与个人偏好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出于“锻炼自己”和“兴趣爱好”,但仍有26.2%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原因是辅导员或老师要求参与。在所列选项各类型的活动中,学生最喜欢参加的是“体育类”和“文艺类”,选项比例最低的是“讲座类”和“征文类”,有19.1%的大二和15.9%大三学生喜欢参加“专业类”活动。

第三,社团参与方面。参加1-2个校内社团的学生占到各年级总数的66.2%,其中,大一学生参加社团的平均个数最多,25.2%的学生参加社团3个及以上,大三学生参加社团人均数最低。各校学生对社团活动的总体满意度为61.2%;

第四,活动评价与活动信息化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学校的活动评价方式为奖项、名次或是参与者,参与活动获奖和参与活动的次数会在综合素质测评中予以加分,活动的报名、活动开展过程、活动的结果的记载没有专门的信息平台予以支持。

二、调研结论

第一,学生活动缺乏合理定位和层次区分。大一学年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班级组织的活动甚至超过80项,但这些活动求“多”而不求“精”,起到教育学生、锻炼能力作用的活动组织少,这就导致表面上看活动很丰富,但缺乏质量层次。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活动的重要性没有深刻认识,对学生活动开展定位不准确,与学生职业特点结合的紧密度不够,导致活动组织之后缺乏实际教育和锻炼学生的作用。

第二,学生活动缺乏计划性,能力培养过于单一。活动大多针对大一学生,大二、大三学生可参与的活动较少,专业活动的比重较低,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活动策划过于简单,缺乏品牌活动与特色,组织活动实施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大多数校园活动重复设置,活动组织者不能给予参与者科学的评价,活动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学生参与热情降低。

第三,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一些学生活动的组织中,监督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定位不准,界限不清晰,有的老师对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信任,不敢让学生放开手脚的去组织活动,凡事事必躬亲、亲力亲为,甚至有的老师直接自己组织,学生都是参与者。这样的情况不仅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素质,还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惰性思想、积极性降低、消极应付。

三、提高高职学生活动质量的对策

在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系统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逐步健全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要紧紧围绕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等内容设计课程项目体系”。

第一,关注活动的重复性问题。二级学院和学校各职能部门尽量不要重复组织同类活动,避免让学生反复的参加同一类活动而产生的厌倦情绪,避免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第二,解决活动分布不均衡问题。在全学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尽可能按年级设计重点活动,大一学年以适应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活动、养成教育活动等通识类活动为主,大二学年重点开展专业类活动,大三学年重点开展就业、创业类活动,保证各年级活动的均衡性,保证大三学生也有可以参与的活动。

第三,强化活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自评、学生干部辅评、辅导员主评的三级评价体系,建立二级学院审核体系,确保学生活动评价的客观性。

总之,学生活动是高职大学生彰显个性、丰富内涵、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是强化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高职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活动质量建设,引导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是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