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学浅谈

2020-12-07杨冬雪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杨冬雪

(黑龙江省虎林市庆丰农场幼教中心,黑龙江 虎林 158400)

从幼儿园学生到小学生是幼儿早期经历的一次较为重要的外部环境与自身角色的转变,家长对幼小衔接非常重视,但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上具有盲目性和超前性,具体表现为幼儿报大量培训班课程、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等。以幼小衔接为名义的课外辅导班大行其道,占用家长与幼儿的时间,增加其负担,家长似乎乐此不疲但又不乏纠结。

一、幼小衔接中的误区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反专业的表现“教学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需要遵循其规律,‘盈科而后进’。急于求成,盲目推进,不但没有助益,反而会造成危害。”

(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抑制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园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以形象记忆为主,思维具体形象,拼音、汉字以及数学的符号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幼儿应以进行直观的活动和获取直接经验为主在大约6,7岁的时候,儿童智力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儿童有能力构成心理运算—换句话说,他们开始进行系统的推理,用逻辑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放弃自我中心。进入小学后,幼儿才可以逐步学习拼音、汉字、算数等内容。学习认知的发展呈阶段性,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该学什么、怎么学习都是有方式方法的,而不是强加于孩子,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扰乱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顺序,扼制幼小衔接有序进行

一些幼儿园以幼小衔接的名义提前教授幼儿小学知识,扰乱了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顺序。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准备,还包括社会性方面、生活方面的准备。真正的幼小衔接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而是为幼儿上小学做好身心全面发展的准备。有些幼儿园没有按照教学活动的安排,越俎代庖,将一年级的教学活动提前到幼儿园进行,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幼儿容易以错误的形式学习表层的知识,导致一年级老师叫苦连天:他们很难纠正幼儿的握笔习惯、写字的笔画笔顺、拼音的拼读,以及他们在幼儿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教学策略

(一)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应该静心教育,静待花开,明确让幼儿顺利地进行幼小过渡不仅仅要帮助幼儿做好学习方面的准备,还要做好生活方面的准备。

其一,在学习方面的准备不是学习内容的超前学习,而是学习品质的培养。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如记忆力、注意力与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保持文具和书本整洁的习惯,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以及掌握正确的握笔书写姿势等。其二,在生活方面的准备包括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如遵守游戏规则、交通规则等;增强孩子责任意识,如每天交给孩子一件事:丢垃圾、摆碗筷、洗袜子等,不断提高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提高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如分享、自信、合作、移情等能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如自己穿衣吃饭、刷牙洗脸、管理玩具等;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引导孩子了解安全常识,如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

(二)突出幼儿教学主体地位,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

学习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幼儿要具备良好的主动学习意识,在面对未知事物的时候幼儿能够表现出足够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求知方向。而这种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需要教师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之内逐步地进行培养。在这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幼儿意识到自身的教学主体地位,让教学真正的围绕着幼儿而发生。既往的教学工作虽然也是围绕幼儿而开展,但是却并没有做到围绕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而开展。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意识的提高,因为幼儿更多的时候还是保持着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主宰教学过程。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了围绕教师的给予而学习的习惯,在这样的习惯之下,幼儿的学习能力始终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真正地去关注幼儿当前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实际的学习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去满足幼儿的学习欲望,逐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更多地给予幼儿以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幼儿的学习过程可以更为真实的发生。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幼儿会逐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着去在教师的协助之下主宰课堂,主动地去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逐步地将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起来。

(三)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小衔接必须与儿童当下的生活有明确的关联,将入学准备与儿童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儿童社会生活技能的有效发展。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对儿童进行规则意识培养、自我整理规划能力及社交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平稳顺利地度过衔接期。

比如,在实施“学做小学生”主题课程的过程中,面对儿童根据参观小学的认识和经验提出的开展“课间十分钟”小学模拟游戏的诉求,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适当调整一日作息制度,给予他们自主安排“课间十分钟”的权利与机会—在课间休息时间里,可以选择看图书、自由结伴游戏、到走廊晒太阳等,让其学会自主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课余时间,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或独处,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小衔接这一学前教育最为特殊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教师要将更多的教学注意力集中到对于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学重点的突出来培养幼儿主动思维的意识,让幼儿逐渐地形成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逐步地将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