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20-12-07胡淑红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胡淑红

(江西省丰城市铁路中心小学,江西 丰城 331109)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应用策略,有利于教师从中获取经验,更好地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锻炼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也要善于利用语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积极思考和学习。

一、合理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围绕关键词,展开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想象,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以及创造性,改善学生单向思维的惯性思考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发散性思维,使其具有良好的逻辑性,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印象,使得枯燥的知识内容变得有趣灵活,为学生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将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画,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语文知识内容,并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

二、通过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就思维导图来说,其具有较强的发散性,能够以从中心向外辐射延伸的方式将知识点逐渐构建成一个知识框架,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式将知识脉络展现出来,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拓展以及认知能力。小学阶段学生本就处于想象力十分丰富的时期,因此,通过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合理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以及自主性。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建立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他们语文学习思维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创作思维导图,充分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的发散性思维,为大家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创新与想象的空间。当学生将自身设计出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为小学阅读教学营造充分探究、创新以及自主的氛围,有助于学生不断发展个性化思维。这种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把学生们置于一定的阅读语境和提问氛围中,让学生们从浅层次阅读逐渐进入深层次阅读,不断提升他们的阅读知识感悟,发挥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促进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

聚合思维指的是把各个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分析和比对来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的思维模式。在思维导图中,各个分支的长度代表了思维的深度。采用这种聚合思维,往往能够在文章中找到与文章主体事物或文章主题相关的事物来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点明全文,突出中心。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根据课文内容,绘出一幅游览图,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提炼出文章的聚合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聚合思维发展。

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开展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合理制作思维导图,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调动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将各种零散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作文中的关键词,借助图片后者色彩,将作文的层次进行勾画,合理布局作文结构,从而完成整篇文章的写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创新了课堂教学的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思维导图教学的研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应用思维导图,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模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取得更加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