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策略
2020-12-07汤顺进吴艳艳
汤顺进 吴艳艳
(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希望小学,湖北 钟祥 431900)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就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能够有效将小学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关键,且对于日常实际问题的处理也是大有助益。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比较复杂和抽象的概念,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此外,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主要是以教师为主,课后主要是以家长辅导为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完全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试错的勇气,有参与感和认同感,以免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独立思考能力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维局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还未完善,无法达到一定的思维深度,因此在进行逻辑思维时,往往会陷入思维局限。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概念和定义是比较抽象的,还有一些题目是无法直接得出答案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思维逻辑后再寻找出解题方法,例如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以及以往学过的解题方法出发,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就陷入了思维局限。这种思维局限使得学生在考虑数学问题时,只会从问题的表面条件去拆分组合,而无法转换自己的思维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此外,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都还未成熟,对于师长家长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无法独立地去思考数学问题,这就导致了思维局限一直无法突破。
(二)定式思维
课堂上,学生能够掌握的解题方式往往是固定的,而学生一旦掌握了一种高效的做题方法后,就会在所有类似题目中,都套用这种解题方式,无法跳出思维模板,这就是定式思维带来的消极影响。针对这种定式思维,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引导,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思维能力无法高速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就会被严重影响,这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先确定好课堂教学的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独立思考,以达到教学目标。由于部分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和复杂,教师首先要确认教学目标,再引导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方向,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打破思维定式
一切问题解决的出发点都是思考。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如果教师一味地教学,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方法,而家长在辅导课后作业时,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也是直接告诉解题方法,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在今后的数学问题中,学生首先考虑的就是家长和老师所教授的方法,无法独立思考,从而陷入思维定式。而这种思维定式是不适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教学方式,而是在教授给学生解题原理后,启发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解决数学问题。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课后作业辅导时,尽量不干涉学生答题,只有在学生通过思考后,确实无法解答出问题的时候,才予以点拨,以此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学习程度有一定了解,因材施教。此外,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答错可以共同探究,答对及时给予赞扬,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大幅度提升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于独立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多是以教师教授法为主,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在家长辅导时,家长也多是直接帮助孩子解答题目,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不仅会使学生一味接受知识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利于其独立思考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百害而无一利,因此,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非常重要,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会进行思考,才能逐渐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陷入了思维局限和思维定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采取一定的引导措施,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对于数学的兴趣,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此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