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

2020-12-07胡斌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胡斌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点课程,也是为了就业市场对人才愈高的专业水准及能力水平的要求。就目前市场需求情况来看,企业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具有能独立完成汽车故障检修、汽车保养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那么,如何做到课程理实一体化是教师目前的首要任务,本文将在接下来的内容阐述如何做到理论和实践课堂一体化,推动一体化课程的有效改革。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的必要性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向学生生动和具体详尽的展示发动机机械和电控方面的各个组成及性能,让学生能更透彻的了解其工作原理,从而迅速提高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的最重要的目的。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课和生产实习、毕业实践等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的教室中进行。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知识点与实践动手紧密结合,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目标及定位

通过汽车维修教学案例任务来引导教学活动内容,培养学生汽油机电控系统检修的核心职业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各个机械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汽油发动机各传感器元件的基本结构和电控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掌握机械与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对于零部件的拆卸、更换以及调试。注重培养汽修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

教学内容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内容由浅入深的安排,从单一到综合,从汽油发动机机械组件到电控系统各个传感单元元件的检测,最后让学生自行融合所学知识,初步的进行故障分析、诊断以及排除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物或仿真系统中了解所学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基础与实践动手的能力。模拟4S店维修车间或技能大赛的要求,按照维护、保养任务清单中的内容,引出相关的工作任务,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教师主导操作演示的同时与各学生进行讲解分析,按知识点、难易程度、分层次的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自行排除机械和电气的故障,并完整的填写任务工单。

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考核

该教学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过程考核和学期考核并存的方式进行。根据教学内容的侧重配比权重,期间学生可以通过互评的方式对所学课程提出意见或建议,老师能够及时的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作出调整,掌握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进而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行综合全面切实的评价。

五、理实一体化课程出现的问题

在很多高职汽车专业课的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把理论和实践摆在一起进行讲解,没有让理论的知识点与课堂上的实践有机的进行融合。长此以往,浇灭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热情,无法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难以培养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没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六、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改革

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理实一体化时,应注意把握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院的资源,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融合、产业与教学相融合等方式,坚持以能力为标准,就业目的为方针,全面整合专业课程,打造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同时,做到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这其中包含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理论:想要做到核心课程的内容丰满,必须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来支撑,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多种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职教云、MOOC/资源库等方式建立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的教学库,丰富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支撑,真正做到课堂不分内外、不分线上线下全天候进行教学,做到有内涵、有水准、有口碑的课堂。教学库根据就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新,确保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不脱节,确保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且具有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实际:增加先进的检测、诊断设备,满足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训室、系列实训教学基地。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做到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统一。

七、结束语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当今炙手可热的专业课程,汽车所含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新能源技术和汽车电子技术涉及各个机构及系统,使汽车维修对象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专业课程重点的转变,及时更新教学库的资源,运用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致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