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构建
2020-12-07郎骄丽
郎骄丽
(辽宁省本溪市实验中学,辽宁 本溪 117000)
随着新课标改革与素质教育趋势的逐步深化,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我们需要摒弃原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转变原本固化的理念,采取新型的教学手段,构建起更为科学的效率课堂。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他们需要承接初中阶段前期较为基础的内容,又要进一步衔接后期更为具有深度与难度的语文知识点,所以在这一阶段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体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策略
(一)激发阅读热情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当中,情境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我们必须能够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同样需要环境的烘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具的作用需要利用起来,为增添课堂的互动元素来打好基础,确保学生的互动热情能够被激发。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对于学生在学习当中发挥的作用是辅助性的,而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例如,学生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白居易在诗篇当中处处都透露着热情而欣喜的感觉,不论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都能够明显体现出春天愉快的色彩与景色,对于我们来说,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整篇诗作当中所提到的各项要素,使得学生能够对其中的感情产生共鸣,并且明白诗人为什么要通过这些词汇来对春色进行描写,对其中所提到的意象,能够获得深刻的理解,并且体会与提炼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甚至能够和诗人一起发出这样的感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以学生为主体
从新课程改革与促进教育的理念出发,能够发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必须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进行体现的,尤其是融入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能够坚持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掌握非常需要学生用这持之以恒的兴趣与习惯,所以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善于利用课文与日常教学语用点当中的空白点来组织设计互动活动的内容,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散性的发展,从而构建起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获得更多别样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学习王绩的《野望》这首诗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阅读诗句,很难直接抓住诗人所想表达的内心情感。这首诗首先是对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进行了描写,在其闲适的情调当中却饱含着彷徨、孤独与苦闷的思绪。首先借由“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第一句来进行抒情。后来又描写了“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动态式静景,使人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正与作者一起闲适地坐在山腰上观看着山下的人间烟火,最后又以一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来实现了情与景的互相融入。
实际上针对这一首诗篇,教师就可以模拟出一个情景来让学生进行演绎,假设学生是王绩,此时正面对着一片葱绿广袤的山间小景,跟他是处于相同的时代环境当中,学生对于此刻的景色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教师都是可以通过课堂氛围的塑造,向学生进行提问的,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想象的过程中。
(三)教学思想的融会贯通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多元化的学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各种不同思维的融入,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无法提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综合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从初中语文教材的基础出发来实现教学目标,还要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想感情有所察觉,进一步的完善设计教学活动,实现循序渐进的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思考分析,以及进一步的掌握语言知识的内容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应用。同时,与教师是展开深入的讨论与研究,通过互动学习来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促使学生拥有更为清晰的写作思路和良好的写作能力。语文的学习成长始终都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通过突击训练就可以获得质的飞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能够意识到该项问题的重要性。
结束语
对于初中阅读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我们需要对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确保教育学之间能够实现持续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构建方式与方法要了如指掌,懂得如何与学生之间实现有效交流,在宽松活跃的阅读教学氛围下,培养学生的良好语言知识学习习惯,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更好的语用情景下实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