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的有效实施
2020-12-07刘晓爽
刘晓爽
(新疆北屯高级中学义务部,新疆 北屯 836099)
一、教学目标——设置恰当的对话话题
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设计的话题必须让每个同学有话说而不是部分同学动起来。
例如笔者在教《羚羊木雕》时,就设置话题,让学生根据结尾“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说说这件事到底怪谁。当时学生们纷纷充当起文中人物的辩护律师,为“当事人”辩护,一时间思维的火花不断地迸射出来,课堂的气氛达至高潮。这个话题,不但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而且让学生从中学会了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处理家庭的分歧,更让学生懂得说话的技巧,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二、教学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①以此审视阅读教学,最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建构意义。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对话。
(一)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
读书,既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独立、深入地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课中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前让学生通读课文,在交流与对话之中让学生品读课文,在交流与对话之后让学生悟读课文,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课后还要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积累。
(二)要给予充裕的思考时间
课堂对话不仅仅是让学生说,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说,更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因此,在对话时要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文本的质量和深度,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做出反应。
(三)要提供充裕的对话时间
课堂对话信息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2.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3.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获得的新知、重新建构的意义。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了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值、价值提升。因此,对话信息交流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只有在充裕的时间里,师生、生生通过充分地对话,才能产生互动效应,使对话不断深入,对话的内容不断增值,更加丰富、全面、生动和深刻,在互动中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三、教学效果——尊重多元的对话结果
对话理论认为,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就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教师不应用唯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而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只要学生不偏离文本,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得到教师的尊重和鼓励。
例如,笔者在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有学生说:“鲁迅的童年一定很快乐,因为他喜欢玩斑蝥。”当时满座哗然,只见那个学生得意地说:“大家请看第三页第8个注解,那里说斑蝥就是放屁虫。你们想想,鲁迅长大了还记得怎样去作弄小小的放屁虫,假如他小时候不是玩得很过瘾,他长大后还会记得吗?所以说鲁迅的童年童心十足,一定很快乐的。”当时笔者考虑到学生的说法和文本并没有冲突,而且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于是马上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做法,指出他在认真阅读课文之余不会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从童心童趣这个角度去判断问题,难能可贵。其实,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就是为了营造自由有度的空间让学生不断提升阅读技巧和能力。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才能让学生不再视阅读为畏途。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理解语文对话教学理论,明确每堂课的对话目标,充分地尊重文本,充分地尊重学生主体,并真正地担任起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走出以上的种种误区,还语文对话教学本来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