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英语课堂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020-12-07甘莹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甘莹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灵魂,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每个中华子孙的责任,也是具备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时代发展主题。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是学习他国文化,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依托多模态英语课堂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传播,在培养学生民族自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是大学英语要承担的重任。

一、多模态理论内涵

多模态理论是以语言、动作、声音、图像等进行交际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支撑下,传统的以语言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逐渐被信息技术平台取代,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声音、图像等进行知识传递,使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模态进行知识接收。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口头语言讨论、电影多模态配音,课件多模态展示、师生多模态互动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必要性

二语习得的学习基本是以母语基础为前提,并建立在母语思维上的。母语文化是了解英语知识和文化的基础。母语文化是对外来文化进行分析的工具,通过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比,能揭示外来文化的特征,在树立民族自信的基础上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科技的发展使世界上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同时进行互补和渗透。西方文化通过网络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领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如果大学生没有形成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就极易被西方文化影响,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冷漠甚至远离的态度。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华传统文化要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就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三、多模态英语课堂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路径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以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词汇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词汇是文化的重要展示载体,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同一个词汇在中国和西方的意思却完全不同,如“ambition”在中国的意思是野心,而在西方的意思是自我精神。同一词汇的不同涵义反映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就以“ambition”一词为例,因中国的谦让、儒雅,所以含义是野心;因西方的炫耀、自我中心,所以含义为自我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模态进行知识对比展示,能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文字的覆盖面非常广,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深层次联想,是文化的物质符号,易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文字具有强大的扩散性,而文化只有被传承和传播,才能继续发展。文字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能使文化传播更为具体。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利用文字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如京剧、传统节日、非文化物质遗产等内容,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避免传统文化缺失。

(二)在课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的文本都是精心挑选的经典篇章,每一篇都蕴含深厚的文化背景。在进行教材文本学习前,教师可以利用图像等多模态手段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导入,在介绍文本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其与传统文化进行对比,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图像模态是人的视觉感官基础,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路径。相关研究表明,人类的信息获取,大概有80%是来自视觉,图像以直观的展示突破语言展示的障碍,并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占重要地位。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图像多模态挖掘课文中的文化信息,同时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使学生在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能力,最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在测试和练习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测试和练习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依托多模态的声音载体,教师可以挑选与中华文化相关的选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英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相关调查显示,人类的信息获得有大概20%是来自声音。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民众对艺术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华艺术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利用多模态声音元素,如辩论、演讲等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多模态理论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师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在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在掌握多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学会对文化价值进行判断,进而形成民族认同感,担当起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