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教学问题和改革
2020-12-07李胜文
李胜文
(江西省鹰潭市技工学校,江西 鹰潭 335000)
为深化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成果,在我国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纷纷启动了教育改革的“征程”,由于中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有所不同,其本质属于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所以对于学生的教育而言,一部分来自于专业技术方面的教学,一部分来自于文化课程方面的教学,基于这一特殊的教育背景,教师在开展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改革工作的同时,更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精力,争取高效的教学工作。
一、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中的现有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少知识渗透
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内容中独立性较强,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性不足,导致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未能应用更多的数学知识,所以学生的数学思维成长就会受到限制,无法“学以致用”,那么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的问题。而且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沿用了普通中学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在缺乏知识渗透的基础上容易为学生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二)教材选用缺乏职业特色
目前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专用的“基础模块”数学教材,系统性与通用性较强,但与专业课程中使用的教材缺乏适应性,仿佛中职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是独立存在的,学生未能形成有效的知识迁移,那么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但“特殊”之中又未能凸显出中职教育的“职业特色”,使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缺乏配套的教材范本。
(三)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元素
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与其他的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脱节,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也缺乏创新的精神,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甚至十年、十几年未能改变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用于新时代的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中。“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会徒增学生的压力,使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却未能发挥良好的实际性,那么学生就难以对数学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二、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中的改革方法
(一)创新教学理念,突破观念束缚
在当代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既要保留传统的数学抽象逻辑,又要对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予以创新,从数学定理、公式的变形方面,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才能使学生在中职教育的数学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而且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属于“应用数学”,即让学生“会用”“活用”就可为学生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达到共通的作用,所以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加强中职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如数学中的“三角函数”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其他专业学科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在绘图及制图时都可应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分类讨论问题
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与其他教育中的数学课程有所不同,教师需要认识到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在毕业之后上岗就业,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读高校深造,所以中职教育不能“普教化”,否则就丧失了中职教育的职业性作用,此时教师就应从数学课程的应用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精神。如在“方案搭配”的习题学习中,题目经常会给学生列举出不同企业的施工需求及各种车辆的运输能力等,让学生搭配一个最合适的方案。对于这类题型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应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草纸上将所有的方案都记录下来,再加以综合的比对,不必让学生一定按照抽象的思维思考问题,选择最适宜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很重要。
(三)创新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实践
多数的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为薄弱,许多学生正是由于文化课程成绩不好而就读于中职学校,所以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考虑到这些客观的因素,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不要让学生始终带有“我学习不好”的负面心理标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受到“心理暗示”,对自己的学习逐渐丧失信心。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对原有的“批评式”评价方式进行彻底的创新,不再将数学课程教学局限于课堂之中,而是鼓励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如在数学的“函数”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函数图像,教师在旁指导,对学生做出色的地方要及时地给予鼓励,使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信心面对之后的学习难题。
结束语:数学课程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学科,也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最“吃力”的一个学科,为此,教师在开展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改革工作时,应以实现中职教育中“实用型人才”的育人计划为目标,立足中职数学的课程基础地位,推动我国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