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0-12-07曾凡琼
曾凡琼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安平街道大硐小学,贵州 安顺 561100)
一、调整教学内容
(一)螺旋上升
陶行知教育家的生活教学理论和解放思想中曾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生活和人文自然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提升,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发展中生活,逐步培育学生明确是非善恶。因为小学生在刚入学时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对很多事物抱有新鲜感,考虑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可让其走进大自然,融入家庭,让其从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体会。
例如,《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家里来了客》这一节,特别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发自内心对他人尊重。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角色是小猴,在文章中也曾两次提到,小猴在做客时前后变化十分明显,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安排教学活动来模拟做客情境,动画形象生动,配音自然;然后让学生表演,体会小猴在第二次到家里做客时,主人和小猴的内心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而为学生明确什么才是做客过程中的正确行为,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而在《我不耍赖皮》这课中,教师可将内容范畴缩小,参照课文主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契合学生生活的内容。比如开展升旗仪式、阅读节;班级内开展各种日常活动,如争当雄鹰少年、值日班长、学科十佳等;鼓励学生走入生活,走出校门,可以多参加些娱乐活动,游乐场、超市、商场、图书馆。课前统计,课堂上总结这些场所该遵守的规则加深学生对于规范规则的认知,提高学习效果。
(二)点面结合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实施后,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内容,尤其是历史文化知识。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采取直面历史方法,让学生体会民族精神,坚强意志,使《道德与法治》课程融会贯通,亦古亦今。
例如《让我们来寻根》一课,讲述的教学知识点是人类起源,发挥学生自身能力促进教学范围的延伸,将教学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涉猎优秀书籍,可以从网络上查找资料,以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道德教学。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为学生补充教学知识。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让学生走进自然博物馆,使教学课堂围绕着对博物馆的参观所形成的表格、图片、动画等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生存以及发展的状况,感受人类在进步的过程中所展示出的独特魅力,有钻木取火的创新,也有一路以来披荆斩棘不畏艰难的辛苦,使学生感受到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这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第一步。在教学内容筛选中和寻找最合适发挥学生特长的内容,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社会,切实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二、转变教学形式
(一)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形式
在《平安回家》这一课中,可让课程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达到教学内容自然化,从而适应社会。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寻找交通标志或者相关设施;同时观察交警如何指挥交通;课前设计交通安全网页面,内容包括交通安全棋、交通标志图、交通警示窗、交通留言板等左中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更好发挥学生自主性。
(二)根据年龄确定形式
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开展模拟表演活动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道德与法治》教材安排合理,图文并茂,还安排游戏和模拟表演,教师可灵活机动穿插于教学中,更容易让学生融入课堂。比如《游戏快乐多》这一课件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展示学生高兴做游戏的活动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课前教师要做好调查,对于不守规则的学生,或在游戏中可能发生的矛盾,采取有效策略避免。进行游戏前,教师在课件中指出游戏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要求完成游戏,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玩得愉快、玩得轻松,在生活中实践,体验感悟生活的真谛。
三、侧重不同的方面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内心需求也不同。《道德与法治》课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侧重自我、自然、社会,三、四年级学生侧重家乡、学校、家庭,五六年级侧重世界、祖国。如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同样是打电话,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所做出的应对策略也是不一样的,可能一年级学生只知道打电话,二年级学生可以更好地说明情况。而三年级教学设计打电话,对学生要求能够简单描述事件,先自救或呼救。对高年级的道德法制要求则更加严格,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在发生意外时可以及时找到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应急自救能力,要求学生学会报警求救,并可以准确地说出所处的方位以及周边的标志性建筑。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让学生走进知识技能的殿堂,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愉快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