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与路径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金榜村跃进坪村的实践研究

2020-12-07唐晓英郭真瑞

魅力中国 2020年45期

唐晓英 郭真瑞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99)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辨析

习总书记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二、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如期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才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如期脱贫,就没有乡村振兴。我国在乡村振兴的现代化进程中,在组织振兴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打造讲政治、讲正气、有能力、有担当的基础党组织;在文化振兴方面,既要记得住乡愁,留住农耕文化,又要振兴乡村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在人才振兴方面,提振乡村人气,积极培养符合村情的各种人才。

三、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模式选择,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提供新的动能

在长期的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国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即以“三瓜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发展模式”,以“乌村”为代表的“一价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以“竹泉村”为代表“外部资金撬动模式”,以“舍烹村”为代表的“三变模式”。2020年,中国的乡村在脱贫攻坚中砥砺前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模式及路径选择。

四、脱贫攻坚的金榜村、跃进坪村模式

(一)产业扶贫

1.结合实际发展种植业。(1)辣椒种植业。金榜村“月半弯”家庭种植农场,2019年承包了600亩土地,用于种植印度朝天椒。产量2000斤/亩,3元/斤,销售收入300多万元。租地320元/亩,一亩地的成本(种植、施肥、打药、除草、采摘等)2700元/亩。带动了周围6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2)鲜花种植业。金榜村花海位于金榜村四社,占地面积100亩。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350元/亩;通过在花海务工(种花、除草、施肥等),人均增收800元;花海期间接待游客6万多人,创造经济价值20多万元,惠及花海周边20几户,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300元。大大提高了金榜村的知名度。

2.创新思路发展养殖业。(1)众筹养牛。在众筹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川天食品公司有效解决了销售问题的基础上,金榜村成立了佳勇养殖专业合作社(即金榜生态农庄),并打造了占地50亩的“众筹养牛”示范核心区,主要以生产肉牛为主,存栏量200头,出栏300头。合作社采取股权分红、基地务工、收购草料、托养代养等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能够带动全村3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约4000元。(2)林下鸡养殖。金榜二社阿辉生态林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占地50亩,存栏鸡5000只,一年出栏13000只;一年产出鸡蛋30万枚。和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泸州市益生励志协会(公益性协会)签订了以购代捐协议,鸡130元/只,蛋1.3元/个。带动一社、二社贫困户20余户,每年为贫困户增收1700元。

(二)教育扶贫

关爱儿童的身心健康,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摩尼镇新苗学校开展了良好的合作。新苗实验学校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以留守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寄宿制民办学校。2018年5月26日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化工学院、县妇联携手泸州益生励志协会、泸州市青少年宫开展“关爱儿童、欢度六一”游园活动,让孩子们在新苗学校度过一个特殊、欢乐的儿童节。关爱孩子就是关注国家的未来。

五、金榜村、跃进坪村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实现组织振兴

习总书记指出:“给钱给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加强党的领导,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保障。党的领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学院党委非常重视金榜村、跃进坪村的党支部建设。金榜村、跃进坪村在未来乡村振兴中将强化自身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坚定“四个意识”、“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班子强队伍,培养能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后备干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二)培养和吸引各种人才,实现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扎根乡村的热情、干事创业的激情,充分发挥他们了解乡风民俗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家乡发展。千方百计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为农村发展开拓新视野、集聚好资源、打造大产业。完善相关机制,提高政策待遇,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留人留心,发挥专业特长,为广阔天地奉献青春智慧。

结束语

在习总书记扶贫、脱贫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亿万人的持续奋斗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