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京族民歌艺术形态比较研究
2020-12-07
京族民歌有着4000—5000年的历史,越南北部海防、河内、北宁等地是越南京族民歌主要流传地,广西东兴江平镇京族三岛是中国京族民歌的集中地,兼顾汉语粤方言和京语,曲调包括三十多种。对这种跨界族群音乐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掌握音乐文化,传承文化。
一、中越京族民歌节拍节奏、歌词韵律对比
中越京族民歌在节拍节奏、歌词音律方面存在共同点。首先,中越京族民歌都是混合节拍、变节拍相交替,比如:3/8拍、3/4拍、4/4拍、2/4 拍交替。其次,中越京族民歌韵律规整单一,反复使用轻重音,增加音乐的弹性,呈现出的主题更加鲜明。比如:《打渔归来》是4/4拍的劳动歌,《过桥风吹》是2/4拍的情歌。其次,中越京族民歌受到即兴因素的影响,会有较多的自由节拍和散板节奏,反映出歌唱者在歌曲处理时的自由变换,同时也体现其心理节奏,这也与京族人的审美表达、情感需求、语言需求相匹配,比如:《两只缠绵的小鸟》《白鹤飞呀飞》等。
在中国,京族民歌来源于六八字体诗的歌词旋律,是生活中的歌谣,也就是单句六个字,双句八个字,采用双句的第六字和单句的末字同韵的“腰脚韵”。在越南,京族民歌的歌词节律,来源于不同诗歌形成的不同节拍节奏,歌词主要是六体诗,形成相对等的2/2情歌音乐节奏,也有六体诗歌词每一句节奏划分的不对等,如3/4或3/8节拍。
二、中越京族民歌演唱润腔对比
在旋法音调、修饰润腔方面中越京族民歌较为相同,音律为静中有动,唱咏为一字多音,以及即兴型装饰音腔;在自由增减、灵活多变的节拍中演绎,充分体现着歌唱者在情感表达、审美心理、艺术才能方面的造诣。
三、中越京族民歌旋律发展对比
中越京族民歌在旋律方面存在共同点,二者都是单声部旋律,主要是纯五度,音域在八度内,极少数旋律音域会达到十一、十二度。劳动歌、情歌等以纯五度、纯四度跳进为主,叙事歌、摇篮歌主要是小七度纯八度大跳下行音程;在仪式歌、山歌对答中,也会以吟诵方式将音乐内涵用起伏平缓的旋律叙述出来,体现出特殊的情感,比如《敬神歌》等。
在中国,京族三岛情歌旋律主要集中在低音区,并主要呈现二度环绕、四度或五度跳进、同音反复,同时也有六度进行,在京族其他类型歌曲中并不多见。
四、中越京族民歌调式调性对比
中越京族民歌在调式调性方面的共同点,在于以五声宫调式为主,同时还有着较多的羽调式、较少的徵调式和商调式。受到不同民族的心理、经济、政治、历史、语言、风土人情、居住环境等影响下,中越京族民歌乐音组织出现差异。
在中国,汉族五声调式基本观念、独弦琴音声、京族语调影响着京族音乐调式音列,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调式,较为复杂的转换调式较少,所以有着独特的调式风格。另外,在我国京族三岛情歌音调以小七度或纯五度为主。而在越南,海防福礼社情歌音调以大二度、纯四度为主,同时在对唱情歌中纯四度音调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不稳定音级结合,也就是在进行纯四度音的同时插入其他音程;还有一种是将纯四度作为中心音,先出现一个高音,再出现上方音并和其构成大二度,让音调形态表现为向下降,在乐句结尾、中间部位比较常见。
五、结语
京族民歌是中越同宗民歌经过历史变迁、文化传承而来的,从生态背景方面讲,其主要是通过群体或个体传播、移民传播、民间艺人传播。另外,传统的京族民歌经过了横向传播,也就是从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也经历了纵向传播,也就是世代相传。不管是如何传播的,都推动了京族民歌的发展和变化,让民歌得到传承和延续,成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中越京族民歌存在众多共同特性,也因为地域、社会背景等出现差异,为了让其继续传承下去,需要加强多民族文化交流,打造全球化的民族音乐共同体,推动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继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