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色彩教学的策略
2020-12-07
一、发展学生色彩认知能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还处在对美术作品认知的阶段,所以要想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效果,其关键还是要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这一门课程的兴趣。而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的有效实施,则能够让学生对色彩形成初步的认知与了解,有效发展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实施色彩教学的时候,经常会使用色彩联想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颜色,如通过苹果、五星红旗、火焰等联想到红色;通过树叶、草联想到绿色;通过玉米、橘子等联想到橙色……
二、发展学生色彩观察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色彩教学,还能有效发展学生色彩观察能力。色彩在实际生活之中可谓是无处不在,天空的蓝、树木的绿、云朵的白等,所以教师在进行色彩教学的时候都会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色彩进行观察,而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就自然能够提高自身色彩观察能力,为其今后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毕竟观察能力对于美术创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力。
三、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去掌握色彩的应用
学生能通过应用不同的色彩来不断提高自己对色彩的认识和感知,在此同时,学生能更加灵活地将色彩应用到自己的美术作品当中去。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色彩搭配对于美术作品的作用,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多多利用有关书籍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导学生能多看和多评读著名的名家作品,当然,让学生真正理解名家作品的目的,是为让其重点学习作者的色彩运用。需要特别重视的是,美术作品的鉴赏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
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求知欲都比较强,想要去探索,好奇心比较重,那么,教师就可以完全利用学生这个身心发展的特点去进行教学。既然学生的好奇心重,那么自然而然,学生对于一些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就会有很大的兴趣。如果教师每次上课都是让学生仿写,没有一点新意,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特征,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展美术学科的色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明白学生的需求,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把握色彩,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始
小学时期是学生对色彩比较敏感的阶段,通常情况下,男生偏爱冷色系,而女生却钟爱暖色系,这一点从学生平日中对服装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如果学生偏爱红色,其思想通常较为丰富,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同时对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希望亲身尝试,心生想法后便急于表现,并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如果学生钟爱绿色,其协调能力通常很强,并且比较大度,学习的欲望强烈,能够与身边的朋友和谐共处;如果学生偏爱蓝色,其通常具有较为清晰度思路,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具有一定智慧又乐于学习,性格较为随和,人缘较好,并常常保持清晰的头脑。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这些心理效应,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改进自身不足,从而使其得到更加良好的成长。
六、掌握色彩的运用方式
学生在掌握了色彩辨识方法后,下一步是运用色彩将内心情感充分表现于创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临摹名师大作。在临摹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认真讲解艺术形式的演变过程与临摹技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动手能力,使其感受不同形式的色彩需求。色彩教学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完整的美术作品需要色彩予以辅助,色彩艺术具有其独特的美丽,只有用心感受,才能够更好地通过色彩来表达感情。色彩在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术教师应将色彩教学作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施色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色彩的运用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增强对美术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