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创新发展评价体系研判与实践

2020-12-07陈韬张雯

魅力中国 2020年4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民生区域

陈韬 张雯

(中共镇江市委党校,江苏 镇江 212000)

一、关于区域创新发展评判体系

当前,全国各城市在创新发展的大潮中逐浪前行,评价政府治理能力的政绩观主要还是以产业经济指标为衡量标准,例如,地区生产总值、环比增长率、固定资产投入、公共财政收入增长等指标。固然,这些指标代表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但如果从区域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上思考,指标的评判还是缺乏科学性。

根据各地的发展所处阶段水平和区域资源与历史文化等情况,可概括总结出以下几类指标体系:第一种是产业化经济数据,例如,生产总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投入、地区财政收入等;第二类指标体系是创新指标体系,例如,人均知识产权拥有量,成果转化率及数量、营商环境改善,包括税率优惠、奖补资助政策等;第三类指标体系是效益指标,单位面积母均产值、母均税收等;第四类是幸福指标即民生指标,例如,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额、人均可支配收入、民生保障等关乎民生福祉的指标;第五类指标体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合当地的资源情况,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做好规划,不能仅考虑眼前的产业数据增长,不能仅关注数量,更要关注高质量发展,即考虑资源的储备与再生持续的发展。

二、区域发展评判体系的价值判断与设计

当前,各地区关于区域发展的评价体系各不相同,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也在不断调整。

各地区在评价工作绩效的政绩观常常以产业经济目标为主导,我们以为应坚持以下原则制定的评价体系才是科学的目标导向。

在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上应该坚持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的理念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评价指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就各地市如何协同发展中指出,要尊重差异,要讲分工合同,协同发展,以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为总体目标”。

区域的发展既有历史的积累,也有区位的差异、地区气候和创新氛围的积淀等,不能等量齐观、一概而论。例如,关于东北、西北区域的发展厚度与禀赋与东部南部就有明显差距,因此,关于区域的考量标准就要有区分,某些地区为了单纯追求GDP,靠牺牲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为代价,就要成为历史的罪人。

(一)关于政绩观考评的体系设计原则

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原则;第二,既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更要考虑民生福祉,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第三,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但向前看的同时,要考虑创新成果获取效益和转化效率,要不断总结;第四,要考虑地区的实际,要辩证地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做到更有效地在本地区转化应用;第五,要坚持顶层规划,系统设计的理念;第六,危机防控是区域运营管理的关键。

(二)关于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类指标主要包括:绿色、生态,医疗、教育,居住等民生指标,区域发展共识指标的效益比较,创新性成果的评价;风险防控能力,法制意识等。在一类指标的基础上细化二级指标。

关于指标体系的测算,可设定强制性的指标即法定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柔性指标可实行量化,根据权重加权计算。该测算标准根据相关影响因子可进行校正。

三、区域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

评价指标体系既是社会治理的指导原则,也是城市发展路径创新思维,是一种方法论,基于以上方法论研判我市经济发展的路径,作为城市发展的创新参考,示范例一。

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观与民生发展观理念,打造幸福城市名片,以山水文化名城为题材,以为人民提供高品质服务为内核,创建幸福城市为目标。

我市发展现状存在以下问题,人口基数与近几年净流入情况、传统产业偏重、特色产业不明显、企业内生增长较弱,新业态的消化引进缺乏等,另外,我市所具有的优势有,丰富的自然禀赋的旅游资源与典故、具有一定的文化城市底蕴、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品牌。

近几年,我市在项目招引、创新发展方面投入了相当的财力,但发展成效并不显著。综上分析,就是要反准发力的支点,根本性的矛盾就是动能转换的原点,区域发展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但现有的状况,财力的支撑是有限的,土地资源尚不能撬动引资的心理预期,之前所谓的大项目地引资实践,至少在中期尚不能见到回报。

因此,我认为当前发展首先要量力而行,以有限的财力博得城市的品牌塑造,找准现有优势资源的定位,精准发力、集中发力,而不是均衡发力,具体实施路径,从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基于现有城市优势资源进行最大化挖掘,强化软实力建设韬光养晦,塑造民生建设典范,着力打造幸福之城,以此,提升我市关注度,提升人口流入量,通过人口集聚度的提升,丰富了创新要素,这也是现代服务业务(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制造业发展关键所在,并可拉动地方的消费动能。另外,依据我市的显著的区位优势,东西两翼城市的溢出效应借势发力,(从周边的城市的各项资源要素的成本测算,目前,我市资源要素的销售相对预期处于亏损状态,可以蓄势待发,以寻求高点抛售。)

(一)山水文化名城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形成品牌,缺少内涵底蕴,但长三角线上关注度不够,甚至与依靠人工塑造的旅游品牌的常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如何把旅游这块品牌做好,这是关乎我市发展的切实有效的路径。

山水名城既体现了生态宜居更是包含了绿色发展的内涵,这也是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境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要紧紧地抓住三个重点区域,第一个就是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示范区区域由江苏苏州吴江地区、浙江嘉兴嘉善地区和上海青浦地区三部分组成。

首先山水名城的概念是与文化密切融合的,既要有天然资源的禀赋、历史文化典故,更要有后天的精雕细琢和文化推广。城市整体形象的顶层设计、城市文化元素、科学元素、旅游元素与城市品牌的体系构建、从环境卫生、文明意识等城市管理细节入手,盘活现有的旅游资源要素,例如,园区文化建设、景区精细化管理与景区重朔再见造、代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服务业的集聚化等;要找出差异化,与周边城市进行比较,通过差异化设计进行整体形象体系设计,否则,否则会被周边的光环城市所湮没,旅游人只能作为地客,而记不住城市形象;城市的名片用语要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内涵,而不是“令人吃醋的地方”这样无内涵的表述;转变思维模式,发挥要素围绕功能布局的创新思维;如何与其他要素资源形成辉映,例如,我市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品牌度,但缺乏特色,教育差异化的职业化设计应是产教融合的切入点,因此,在如何更好服务于产业可做出大文章,甚至可催生出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城市管理要科学论证,充分发挥智慧的外包服务功能,这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我们城市的高架经济的效应就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常州、盐城两地的高架的示范疚效应就十分明显,“高架经济”是一种产业,而不是一种服务功能,不是为了通行方便,一个景点、一条路线其所带来的效益是十分可观的,这不是简单的“要想富,先修路”的概念,他拉动了地产、增加了人口的流量、为创新创业人才引入打下了基础,增加了城市的活力、使那些囤地而不动作的人想尽办法去加紧开发;提升了地价,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为快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并争得先机做好了充分准备;地产的拉动,使周边的配套设施得到了充分改善,降低了资源要素的流动,(城市的资源要素也是短缺资源,如果只有一个要素可带动某一目标发展,就不要动用其他资源要素,所以,从另一角度讲,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民生的改善也提供了保障。

(二)塑造高品质民生福祉典范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

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问题,要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步,改善民生永远在路上,尤其当前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严竣挑战,越是困难越要关注民生。科学把握突出民生问题的方法策略,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力争在解决问题上取得实效,尽力而为且量力而行;要进行系统谋划分步实施,民生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作,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结合我市实际,首先要牢牢守住底线民生,重点关注三个问题,贫困人口和生活问题,目前全市贫困人口较多,其中低保对象近2 万人,还有大量贫困边缘人口,受疫情影响,今年稳就业压力比较大,因疫、灾、病、残致贫返贫风险还客观存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筑牢以社会救助为重点的兜底保障防线,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及时的援助。风险防控是民生的重要保障,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例如,山体滑坡灾害点需要排查清,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持续改善。专家研究显示,我国人口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由传染性疾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环境污染、不案例食品等因素加剧了慢性疾病扩展态势,因此,要做好预防及突发应对。

全力保障基本民生,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还存在短板,比如学前教育,大家都希望上公办幼儿园,再比如,公立医院改革存的问题等,因此,要加大力度优化公共资源布局。努力创造高品质民生,在发展中持续改善民生,以更优的供给满足需求,着眼满足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要,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信有宜居、弱有众扶,这也是我们面向十四五发展的民生的目标。把优质资源留给民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成就人。幸福民生的塑造既要有物质保障,更要以先进文化塑造人,用民主法治提升人,用稳定预期安定个人。

区域创新发展要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论证,要考虑地区现实情况循序渐进,不争急功近利,加强治理体系建设的同时,对治理能力的评估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政绩观,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路上,民生和经济同等重要。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要走幸福城市建设之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稳健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民生区域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分割区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