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模式下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以泊里红席为例

2020-12-07王杰王琰

魅力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席子编织互联网

王杰 王琰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一、泊里红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一)“泊里红席”的文化内涵

红席,又称秫秸席。溯其“前世”,知编织红席之传统大抵于春秋战国时盛行,粗略算来,它竟传承了两千多年。据说,战国时期,惨遭庞涓陷害的孙膑,被迫一路逃亡,朝升暮合,风餐露宿,漂泊到如今的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一带才有所安定。饮冰茹檗,少挡无系之时只能将高粱秫秸劈成篾子,编织成席保暖。膝伤未愈的他,编席时滴滴鲜血染在席子上,本为白色的秫秸在鲜血的沁染下意外的融汇出红白交织的绮丽。孙膑也因之成为后世席匠们顶礼膜拜的开山祖师。

红席的制作目前集中于青岛胶南西南部,包括泊里、寨里、琅琊、张家楼、藏南、理务关等地,其中泊里镇的董辛庄、大庄、小庄、肖家贡、管家庄尤甚。

红席的风靡也占尽天时地利:首先是制作材料高粱抗病虫害能力强,种植阶段无需喷洒农药,保障了其成品的绿色健康;其次是适合沿海人民使用,沿海居民身体易受潮,高透气性床上用品必不可少,红席恰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在炕上铺一领红席逐渐演变为当地民众婚庆嫁娶、欢度佳节的风俗习惯。除此之外,红席又因颜色鲜艳喜庆,逐渐被百姓赋予趋吉避凶的含义,所谓“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的说法也因此形成。

现代中国,红席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同类型工艺产品中一骑绝尘,表现如下:

建国初期,作为当地极具代表性的特色手工艺产品,泊里红席曾进京参加过展览,知名度大大提高,销量随之提升。

八十年代,泊里镇家家户户在编席之道上愈发游刃有余,在相关制作技艺的传承上更是一派欣欣向荣。拥有“红席专业批发市场”的泊里镇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红席集散中心,这时的泊里红席也在青岛民俗工艺品典型代表中占有一席之地。

后来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推进,物美价廉的草席、革席、竹子席等层出不穷,使得泊里红席的销售江河日下,寻常百姓家里更难觅其身影。加之制作工艺繁琐、人工成本高,其价格居高不下,曾经的必备品渐成了“奢侈品”,曾经的炙手可热到如今的无人问津,令人唏嘘。

2012年,借着“山东省文博会”的东风,泊里红席重回人们视野,再次获得消费者的垂青。如今,以张学明为代表的泊里红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与时俱进,聚焦现代人的生活情调需要,改进了红席的传统制作工艺,研制出了几十种适宜现代人使用的产品,红席的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过去人民用来铺火炕的生活用品,逐渐演变为现代人的时尚饰品,由过去的“粗糙实用”变为“实用鉴赏”并举,传统民俗产品枯木逢春。

红席编织需要精雕细琢,一捆高粱秸秆要经过30余道工序才能变成一领合格的红席。红席通常是由罩席、隔子、花纹、席边几部分组成,除了花纹有些变化,其他部分的编织方法都是世代相袭,变化不大。按工艺过程的时间来分,可分为秫秸秆处理、篾子整形准备和席子编制三个主要环节,其中席子编织就包括剔根、去梢、捆坯子、破篾子、刮篾子、挑篾子、白篾子、起席头、编席里、编席格(编隔子)、送席边等二十多道工序。

编织红席所需的原材料为红高粱的两色秸秆。通常以红为主,白为辅,细密齐整地交叉编织,呈现出各种花纹图案。每当金秋高粱收获后,农民就将地里高粱去掉顶部的穗子,用镰刀等工具从底部把高粱根割断,扒掉高粱的叶子并将其秸杆劈成两半(俗称打半子),捆起来再晒干储存。为了保证席子的质量,晒干后的秫秸是不能直接加工成篾子的,而需先将秸秆浸泡在水里约八个小时,捞出后破成3~4毫米宽的坯子,然后刮芯成篾,进行编织。削制的篾子要厚薄均匀,才能保证编织出的席面才顺滑细腻,平整柔软,不仅席边贝联珠贯,而且图案也栩栩如生。尤其要注意的是,白色篾子本身的颜色不够鲜亮,需要泡在硫磺里进行漂白,更加衬托红色篾子的鲜亮。编席之前,先在潮湿的地面上测量出要编之席的长与宽,并在地面上做记号,规范好席子的尺寸,再将刮好的长度相当的红白两色篾子分成两把摆齐,用双脚分别踩住,然后开始编席子:先从长度最短篾子起头,纵横间以一定规律挑上压下,构成纹路,这种编法通常被人们称为平纹编法,也叫二纹子编法。

编织通常从席子的中央开始,以若干条白篾子为经,充当整张席子的主轴,再以若干条红篾子篾子为纬,将红白两色篾子交叉编织,挑上压下,这样来往反复,席里就编好了。接下来通常要进行的是编席格,也叫编格子,它是将里席和席边分隔开来的一种花纹。编隔子要遵循宽六长四的原则,即席子的宽度部分要编六道隔子纹,这六道纹每两个一组,用三介纹样①分隔开进行装饰;长度部分要编四道隔子纹,分成两组隔子。两组隔子中间用五介纹装饰。编隔子也可根据需要编成其他花样,但一般以上面所述花纹为主。

送席边则是采用简便的平纹编法在席子外面再编两道花边,进行席子的最后装饰。最后,还要再理一理席边,在编好席子边之后,用剪刀沿着席子四周剪去长出的篾子,留下五六厘米的长度,修齐留下的篾子茬口,然后把席子翻过来,依次将长出的篾片插到大蓊②里别住,拉紧,使其穿插牢固。至此,整个席子编织过程便完成了。

编织红席通常需要在温湿度适宜的地窖或者地下室里进行,蹲十几个小时重复那些纷繁复杂的编织工序已是常事,日复一日,备尝辛苦。因此,编织红席这项工艺更考验从业者的耐性,一个熟练的红席编织工作者夜以继日地编织,也得五六天才能完成一领红席。不仅如此,这整套工序都是机器无法比拟的,编织成的红席乃纯植物手工制品,纹理清晰,光滑柔软,绿色环保,与当代人们追求品质与绿色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不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称号。

(二)“泊里红席”的特色与价值

泊里红席紧密的编织、清晰的纹理、齐整的边角、鲜艳的色彩等彰显其工艺特色,结实耐用、光滑柔软、美观轻便、绿色健康等无一不体现其实用性,加上寓意红火与喜庆,从而远销全国各地。

在四郊多垒的席类市场上,缘何只有泊里红席独立风骚、衣钵相承而不衰?窃以为“红”字使其匠心独具,纵使别处的席子也用红色元素点缀,描头画角,实际却与之判若云泥。不论是名字的强调,还是制作工艺上的重视,抑或是因袭传承上的一丝不苟,都体现了泊里红席的卓尔不群。我们不知道的是,是否孙膑咸的泪、热的血和不屈的灵魂共同铸成了它;但我们知道的是,跨过时间长河,它翩然来到我们面前时,纵使镌刻着前世印记,却依然象征着生动鲜活与坚韧不屈,泊里红席将“红”做到了极致。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红不只是单纯鲜艳的颜色,更多承载了百姓们对生活的期盼。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一辈子操劳只为了生活祥和宁静这个小小的愿望,就连那一领铺展在农家土炕上的红席,也寄托了世世代代庄稼人对生活红火、喜庆、幸福、安康的渴盼。红,是泊里红席的貌,更是泊里红席的魂!

从历史文化价值角度来看,席,是中国最古老的编织坐卧具,高史学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不言而喻。从古至今,相关文字记载也不在少数,比如《礼记·礼运》曾云:“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又有孔颖达疏:“冬则居营窟者,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於地,地下则窟於地上。谓於地上累土而为窟。”由此观之,先人在穴居、巢居之时,为了御地寒取暖或避兽筑巢必定要有铺垫捆扎之物,或草叶、鸟羽,或枝条、兽皮等,这就是“席”的最原始形态。除此之外,更有相关史物加以佐证,譬如在半坡庙底沟等遗址出土的新石期时代的陶器,显而易见,它们“十”字型 、“人”字型的花纹由篾席模印而成,甚至,零星篾席的残片还在某些陶钵的底部粘附,直接证明了席子编织工艺由来已久。不宁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有准确鉴定和测年的编织品,是在河姆渡地区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芦席残竹片,它们数量可观、保存完整,其中最大的残片有1平方米多;所用苇篾条的宽度一般在4-5mm左右,大多剖割整齐,粗细一致,厚薄也较均匀;且已采用二经二纬的编织方法,进一步表明了当时编织工艺之成熟。文明时代,“席的”种类和编织工艺不可枚举,竹子席、苇席、革席、草席和藤席等各类席屡见不鲜,“席地而坐”又是当时主要的起居方式,当时的价值观潜移默化造就了各种规矩,这就形成了“席”的文化。综上所述,中国的席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与席相伴相生的席文化也有着沉厚的文化积淀,故而世代相袭的红席对于推动“席居文化”的研究发展与了解相关史实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价值角度分析,红席编织泊里镇可以完善农村的养老体系。养老问题一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该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不能让老人享受免费的养老待遇。于是,该村因地制宜利用世代相袭的红席编织技艺这一传统优势,组织老年人编织传统红席,用自己的劳动力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增加老年人收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如今,常河店红席已经名声在外,一张红席的售价都在3000元以上,这也成为该村养老体系的重要支撑。

二、“泊里红席”的发展现状及其挑战

(一)红席发展现状

1.高端泊里红席供不应求

时代变幻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渐入佳境,生活需求也在悄然改变,随着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大家纷纷对原生态、无污染的东西青睐有加,纯手工制成的红席就成了他们的不二之选。其中,经张学明改良过后的高档红席,因市场定位在满足高端消费人群,相比普通红席更加精益求精,席面、席边,图案都力求尽善尽美:有的席面上铺满了细小的枣花,席边镶着成串的牡丹;有的上面编着“龙吟凤鸣图”;还有的编着“福寿双全”的字样。花色繁多,千姿百态。

编织红席所用的原材料是高粱中的“贵族”,颀长、高韧性都是其独一无二之处。但是较差的抗倒伏能力,使其无法经受恶劣天气,也就导致了高粱杆易受损,编织无法开展。正因如此,这个品种种植难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即使是张学明这种经常编织的省级传承者,也才种了4分地而已。红席需求与日俱增,原料却日趋减少,供不应求是不可避免的。

2.传承人不断创新,拓大红席用途

当前红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用途单一,基本只有铺炕一项,这也决定了其销量不会太大,要解决这一困境,首先要拓宽使用渠道。为此,自2015年起,以张学明为代表的泊里红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与时俱进,聚焦现代人的生活情调需要,改进了红席的传统制作工艺,研制出了几十种适宜现代人使用的产品。通常的红席都是5-6平米一领,他们将红席尺寸缩小甚至跟手帕一般大小,并将“福寿”、“双喜”、“非遗”等编于其上,使红席的职能从过去铺火炕之具,逐渐演变为现代人的时尚饰品,使其由过去的“粗糙实用”变为实用鉴赏并举,使这一传统民俗产品枯木逢春。很多酒店甚至家庭都买来挂在墙上当装饰品,或者用做茶盘垫、沙发垫、汽车座椅垫等。传承者们将红席手工艺品新品种在微信和淘宝上都进行了线上销售,目前客户已经包括浙江、广东、河北在内的12个省。他们致力于让红席飞向全国各地,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泊里红席文化,且已初见成效。

(二)目前面临的发展挑战

1.红席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从事编织红席的劳力从曾经1.5万余名骤减到如今3、4户人家。且从业者老龄化,50多岁在红席传承者中已经算较为年轻的存在了。非但如此,这项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高强度、长时间的作业却只有微薄的利润,据红席传承人张学明所说,一个行家劳累了一天,收入却不足百元。经济效益低、条件艰苦,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愿意学习这项工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此外,泊里红席的编织手艺主要是代代相承,红席复杂的工艺流程只能靠席匠们口口相传,至今无系统性的文字教材,也没有规范性的传承方式,因而规模化系统化传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新种类与新编织工艺席子的广泛出现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的草席、革席、塑料席、竹子席等物美价廉,深受民众喜爱,泊里红席曾一度淡出大众视线。

(三)政府已经采取的措施

泊里红席在省内、河北及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也很有名气。建国初期,红席曾作为当地土特产品,进京参加展览。红席年产一般在20万领左右,1959年后江流日下。八十年代以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下,红席生产逐渐恢复发展。1986年,仅泊里镇就种席高粱8000亩,全镇几乎村村从事编席业,投入劳力1.5万余个。1987年,政府在当地成立了“红席专业批发市场”,使这项传统的家庭副业又振兴起来。

2007年9月10日,青岛泊里红席专业合作社在泊里镇举办。红席“专业村”也应运而生,其中管家庄、张家庄、常河店等4个村已崭露头角,全村大多数农民以此为生,并成功奔赴小康。同年,泊里红席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不但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20万,而且招揽了大场、理务关、海青等在内的周边乡镇的大量从事过该工艺的百姓,专门进行编织、销售“泊里红席”和编织技艺的传经送宝。经济上扶持,人员上保障,环境上加以改善,常河店村千余平方米的红席加工车间和百余平方米的红席展厅相继建成后,作业条件焕然一新。

自2009年开始,为保护和挖掘这一传统手工艺,解决泊里红席后继乏人的状况,对省级传承人的专项资助政策也陆续出台,且资助力度逐年增加,至2012年,针对泊里红席传承人的资助,已被省财政增加到了近万元。地方政府也没有松懈对他们的扶持: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组织红席编织培训、举办编红席技能大赛、成立红席专业市场等齐头并进。在常河店村建成红席加工车间,改善红席编织条件。组织农民参加农博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在市场调研后,准确把握现代人的生活情调,加上专项研发基金提供保障,改造红席传统工艺活动径情直行,适宜现代人使用的新品种层见叠出。

2013年,“泊里红席”的保护与传承更进一层,先是在国家工商局的关注下,相关商标被注册为国家地理商标,再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活动紧随其后,显示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不仅如此,相关文字版教程的撰写也被提上日程,在多方收罗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后,青西新区相关部门将聘请优秀编席工匠,将红席的编织技术、创新技能编撰成册,变口口相传为同垂不朽,快马加鞭的推动泊里红席技艺的传扬。

三、红席未来的发展策略

传统的红席编织发展正值瓶颈,席匠从事群体日益老化,红席编织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加上红席编织本就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寻求红席发展与传承更好的结合迫在眉睫。

首先,从原材料上入手,加强高粱篾子的天然柔软性,使成品更加细腻精致,培育抗害高产原材料,降低制作成本;其次,从产品上入手,开发编织新花样,研制新型席类产品,如借鉴平度草编,编织装饰用的屏风、花盘等高档家居装饰品;再次,从市场入手,聚焦消费者需求,国内市场可以生产出更多贴近现代生活的工艺品,如高粱秸拖鞋、纸篓、杯垫等小件实用工艺品,同时开拓同日韩等使用席子的国家的国际市场;然后,从宣传上入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平台全方位展示,加大推广力度。最后,可以鼓励中小学等教育主体在红席制作车间进行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手工课教学活动,宣传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教育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展学生兴趣爱好,化被动为主动学习相关技艺,形成传承民族工艺良性循环。

传承不需要纸上谈兵,雅俗共赏才能凸显其艺术价值的独一无二。而今,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泊里红席这项传统手艺,正奋翅鼓翼,飞向辉煌。

四、小结

红席轻轻满几香,古韵悠悠粲生光;灼灼其华传八方,生生不息把名扬。

红席,人们往往只知它的名字,但却未曾识过它的岁月绵长,更不曾明晰它的脉脉多情。生活这辆巴士,载上泊里红席这个“望远镜”,或许可以早日看尽长安花。百炼千锤,老席匠手上的厚茧磨出了他们工巧的编席手艺。编挑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红席编织家们醉心创作,日复一日,灵巧的双手下,匠心之作缓缓呈现。摸碰之间,珍宝自现。那一领领小小的红席,诉说着他们的一生,满是情怀,尽是热爱。手腕反转间,日落星移里,是红席的诞生。泊里席匠成就了泊里红席的独一无二,也使得高粱茎物尽所值,你看,又是一个午后,改头换面的它们,在去根、剔稍等多道工序的洗礼下,裹挟着“黄岛”烙印,跨过岁月将精品奉上。和煦的暖光下,清风的吹拂中,微波轻轻荡漾。迎着岁月的洗礼,承着历史的风霜,泊里席匠,在这个多彩的时代,为我们编挑着一段又一段红白交织的梦。

注释:

①三介纹样:顾名思义就是三个像介字的纹样连在一起组成的。

②大蓊:隔子纹与席边之间较宽的部分,当地人叫大蓊。有的席子会将此处留白,也有的会在中间饰以简洁的几何纹图样,增加美感。

猜你喜欢

席子编织互联网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针一线编织爱
“一席话”的来历
凉席突然不凉了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凉席突然不凉了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