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和谐共振
——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工作分析
2020-12-07温之菡
温之菡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科学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高屋建瓴,站在时代前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地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多种举措并举,因势利导,和谐共振,合理适时地开展工作,为大学生铺就一条踏向职业生涯的平坦之路。
一、加强职业倾向引导,坚持个性特点和共性特点相统一
现代高等学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完成从专一型人才的培养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渡,这既符合教育进步的理论逻辑,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需求。但是因为过度的追求统一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原有特长和特殊潜力的开发和培养。当前高校生源已经逐步由90 后过渡为00 后,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更具时代性的要求。现代学生群体深受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网络文化的影响,他们大都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而动手实践能力差、理想信念不够恒久坚定,道德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弱化。这样一群资质禀赋、思想观念、教育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特质各不相同的青年学生进入高校,按照专业组成一个集体,进行几年的学习和成长,如果采取统一的职业规划路径和统一的学生管理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在个性发展方面的失衡,特长性的特点被极大地削弱,个性化的特点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因此,面对不同专业或者同一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既要做到对他们参与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取向共性的统一指导,又要根据他们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规划指导,从而使学生拥有专属性的职业发展愿景和具体规划能力。
二、坚持“引导”与“激发”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就业等方面进行抉择的坚实支撑和核心信念。因而,在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过程中管理者应该坚持“引导”与“激发”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是指对学生已经形成的好的、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领,使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逐渐成为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主流。在引导的过程中,管理者要正确的把握时间点和适度性,从而与学生的认知成长过程相适应相吻合。“激发”是指在学生尚未形成职业价值观时就应该以正确的态度、积极的手段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就业理念,激发并树立学生自身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增“长”补“短”,以“点”带“面”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对于技能的划分,技能分为三种类型:专业知识技能(如会计、数学、计算机技术等)、自我管理技能(如耐心、认真、严谨等)、可迁移技能(或称为通用技能,如耐心、认真、严谨等)。现今社会,雇主们看中求职者的技能,往往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专业知识技能,更看中的是一些普遍性的技能和素质,即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如团队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等。然而,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短板效应”都会客观存在。那块严重影响我们未来求职和事业发展的“短板”,势必应该在求学阶段补齐。所以管理者应该站在更高层面、以更为广阔的视野角度和强烈的责任心,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形成历练中,不断增“长”补“短”,以“点”带“面”,即在保持自己知识技能特长优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补足自己的技能“短板”,不断克服职业规划选择过程中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以自己富有共性和个性的专业技能特长这个圆心“点”(“点”要深度钻研),拓展自己的自我管理和可迁移技能资源“面”(“面”要极限拓展),加强技能结构的运作协调性和向心力,围绕一个圆心“点”,形成一个最适合发展自己的圆形“面”。
四、坚持多元化的职业规划选择,肯定学生的职业认知方式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往往无法比较不同职位的人才谁比谁更加聪明、能力更强,我们只能说他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将自己的资质禀赋在各自领域里发挥到了极致,就算是成功者。管理者要鼓励学生开展职业探索,激发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潜能,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不断增强职业效能、行为习惯、开创进取等方面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进而引导学生在明确自身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创新潜质等个性特质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将来从事的心仪职业。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树立对本专业和未来职业的信心,逐步提高学生职业规划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