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07蓝晨
蓝 晨
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根据新课标改革所提出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发生了改变,由原本的锻炼身体转变为更深的层面,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最终达到保证身体健康的目的。但由于教育方法的偏差,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提高,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抛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利用激励教学法获得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激励教育概述
所谓的“激励教学法”是指利用激发、表扬、鼓励等教学手段,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最终取得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
激励教育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过程、学习心理、学习结果等用积极的语气鼓励学生,从而达到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激励基于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即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目标不明确
长久以来,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难以调动大学生的兴趣,许多在初高中阶段厌恶体育课程的学生在大学阶段对于体育课程也是抱有抵触情绪,目的只是单纯为了完成学分,并没有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愉悦。从教学效果来说,枯燥的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实现。要想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凸显,需要加强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再排斥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
二、激励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开展的必要性
(一)挖掘学生体育优势
在传统教学的内容中,课堂教学一般为以老师为主体,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客观主动性。由于教学大纲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激励教育的出现对于学生来讲可以重视他们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对于老师而言则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达成教学目的。为了深入了解学生,老师应当关注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全面发展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
(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为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激励教育,学生首先可以感受到师生之情,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其次,利用激励教育,善于挖掘学生的体育优势,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塑造良好体魄。
三、激励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开展形式
激励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形象激励。良好的形象与积极向上态度都会使学生对老师印象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老师的言谈举止,老师的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维持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奠定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同的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三)情感激励。情感激励法,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吝啬于对学生的夸奖以及表扬和肯定,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质量。利用老师的鼓励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求更快的完成学习目标。
(四)评价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老师要记住给学生的行为以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努力。
(五)兴趣激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教学质量,教师应当了解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六)竞争激励。竞争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为此,教师应当学会运用学生的求胜心理,打消学生的消极性,让学生力争上游,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来参与到学习当中。
四、结语
激励教育对高校教育改革而言是一个良好的转折,对改革本身起着促进以及推进作用,高校院校体育老师应当积极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健康的体魄,采取鼓励和认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