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霞浦民间剪纸的文化表征与地方特色

2020-12-07林慧芳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霞浦畲族纹样

□林慧芳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霞浦作为福建古老的县邑之一,有着3500 多年的先秦古文化遗存,悠久的人文历史铸就了绚丽多彩的霞浦文化。霞浦文化是在闽越文化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中原汉文化,并与当地的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剪纸作为霞浦民间文化的一部分,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不仅体现出海洋文化的艺术特点,还保有着中原汉文化的印迹及畲族文化的固有特性,具有明显的当地文化表征与地方特色。

一、凸显海洋文化的地域特性

霞浦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素有“海滨邹鲁”“闽浙要冲”的美称。从古至今,霞浦人民不论是生产活动,还是精神文明,无一不与海洋挂钩。海洋文化剪纸是霞浦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霞浦人民对海洋的崇拜,是以海洋民俗和海洋动物为表现对象的带有浓郁海洋特色的艺术形态,饱含对海洋的情怀,它不仅反映了霞浦人民对海洋的敬畏,更给霞浦剪纸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1]。

(一)海洋生活文化中的使用——祭妈祖、合船会婚、摆盘

霞浦剪纸不仅运用在日常民俗活动中,亦融合有关海洋生活文化的活动中,这类剪纸大都以霞浦日常所见的海洋生物为题材。

妈祖文化:霞浦三面临海,早前因海洋的变幻莫测多灾多难,导致人们把渴望和平安居的愿望寄托在了神明身上,妈祖信仰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因此,每逢妈祖诞辰等特定节日,沿海附近的渔民都会举办祭妈祖的活动,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剪纸作品应运而出。最负盛名的为“妈祖走水”,该活动会在仪式巡游途中设点祭祀,摆放大量水产品,如蟹、虾、蚶、墨鱼等,人们还会根据供品剪出供花,给原本较为简单的供品增添美感[2]。此外,其中还有用于渲染妈祖活动喜庆氛围的剪纸,内容注重表达海洋文化中的吉祥观念和寄予美好生活愿望。

合船会婚:以舟为家的疍民婚俗有一大特色——“合船会婚”,即在结婚当天宾客会纷纷驶船前来祝贺,左右相挨。定亲纳彩的礼品,融入海洋特色,以鱼、蟹居多,每种都搭配其物形纹样的剪纸。以海为生的人们在宴席中当然也不能缺少水产动物,宴席中的第一道菜或当地闻名的菜品上一定要有剪纸赋予其上,寓意吉祥,但由于剪纸不能直接放在热食上,故用染以食用红颜料的白萝卜替代[3]。

摆盘:霞浦人民每逢喜庆节日走访亲朋好友时都会随礼贺之,互相馈赠的礼物大多是自家的农副产品,依山靠海的生活促使农副产品多为海产动物。礼品一般只用器皿装盛,较为简陋,为表达心意,故用剪纸饰之,这类剪纸被称为“盘花”。盘花的形式多样,并不固定,多是根据礼品内容所作,喜用墨鱼、蟳、蟹、鲎等作为表现题材,寓意渔业的丰收及财富。

(二)题材中的海洋文化内容——海产动物、海洋生活

靠海吃海的生活习惯使人们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创作者带着对大海的无限想象,通过手中的剪刀,传承着当地的海洋文化。人们熟悉的海产动物形象都是他们喜爱的题材,以表达自己深厚的情感,沿海地域特色明显。

鱼类纹样:以鲟鱼、鲤鱼、大黄鱼居多,造型古朴稚拙,一般呈现出憨态可掬、拙趣横生之感。鱼眼常用圆点纹或月牙纹,鱼身用月牙纹状的鱼鳞纹点缀,鱼鳍用锯齿纹。其因繁殖能力强盛,多以对鱼的形式出现在霞浦婚俗中,寓意多子多福。此类纹样能够得到普遍使用,不仅因为霞浦地处海边,还因为鱼与“余”谐音,有连年有余之意。

贝类纹样:以蛏、墨鱼、蚶、螺为多。剑蛏是霞浦独有的海产品,是霞浦人们眼中的珍宝,蛏在土话里与“添”谐音,有添福添财之意。墨鱼是给老人奉寿时不可缺少的礼品,其上点缀着与之相应的墨鱼剪纸,有以单一形式出现,也有成双出现。除此之外,其还常运用于盘花之上,其造型往往打破常规,夸张至极。

甲壳类:以虾、蟹为主。虾多以成对出现,身体蜷曲,首尾相连,用月牙纹或锯齿纹表现虾身特点,两虾围起的部分以花草纹为饰。剪纸常剪青蟹作为盘花出现,多通过俯视角度刻画,构图大胆,线条粗犷,造型简单鲜明,或巧妙地用贯钱纹形象作为蟹壳,或剪贯钱纹嵌于蟹脚,寓意招财进宝。

其他纹样:除以上纹样外,还有海鸥、波浪纹样及海洋生活场面的剪纸。海鸥纹和波浪纹作为装饰纹样出现在霞浦剪纸中,一般以扁长的月牙纹拼接而成,简洁大方,在霞浦剪纸中波浪纹多代表海浪,突出了霞浦的海洋特色。以海洋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大多是赞美劳动人民劳作的场面,如打鱼等,或是表现美丽的海洋风光,丰富了海洋文化在剪纸中的出现。

二、遗留中原文化的吉祥寓意

在中原汉文化中,剪纸又称为“铰花”或“剪花”。《霞浦县志》记载:“清,东社游萼园之后游宝德,善剪纸花,叠纸四重高,寸长三之,不描稿其上,随主人意作人物、仙灵、花果、禽虫,但见剪锋屈曲,须臾而花样成,不混不断,群呼为‘剪花德’。”由此可见,中原有吉祥寓意的剪纸早已深根霞浦,通过借物比喻、象征寓意的表达方式,围绕着祈子延寿、纳福招财与驱邪禳灾的主题进行创作。

(一)祈子延寿

霞浦人民极其重视人生礼俗,其中生子、婚嫁、寿庆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剪纸文化中亦有体现祈子延寿的吉祥寓意。

祈子:多来源情恋婚嫁、生子继嗣。婚俗中,无论是新房内外门窗、屋内的陈设还是下定礼,都要用大红纸剪制的各色喜庆图案装点,以产生装点嫁妆、美化洞房、渲染婚礼氛围的效果。其多为鸳鸯、石榴、蝴蝶等纹样,主题常见为松鼠葡萄、石榴结子、麒麟送子、鸳鸯连偶等。

延寿:来源寿庆活动。霞浦民间老人的祝寿活动俗称“做十”,有两个解释缘由,其一为霞浦老人的寿庆做的是虚岁,往往四十九岁就做五十大寿;其二是做寿活动每十年一祝。寿庆时,窗户、门匾会贴上福禄寿字、窗花等,寿堂上会挂大幅寿星图案的祝寿剪纸。这些多为仙鹤、松柏、乌龟、双鱼等纹样,主题常见双鱼奉寿、龟年鹤寿、福禄寿星、蟠桃莲花、松柏常青、八仙祥云等。

(二)纳福招财

纳福招财的剪纸一般在年节中大量剪刻、粘贴,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春节。霞浦人民在小年夜会举行祭灶仪式,仪式结束后,他们会把白纸剪成骏马和旧灶神像来焚化,以恭送灶神骑白马顺利升天,祈求灶神庇佑自己的家庭,来年风调雨顺、事事顺意。霞浦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年暝兜,剪花阿妹家家走”,表达的便是在除夕来临前家中要贴挂吉祥剪纸的民俗,不仅门窗上要贴挂剪纸,粮仓橱柜上也不例外,寄予人们辞旧迎新、来年丰衣足食、招财进宝的愿望。

纳福招财剪纸的纹样有寄予吉祥喜庆的文字,如“福”“财”等字,有寓有福喜之意的动物,如喜鹊、鲤鱼、鹿等,并饰以具有祥瑞意义的纹样,如花纹等,主题常见喜鹊迎福、招财进宝、猪肥粮丰等。

(三)驱邪禳灾

改革开放前,在不断动荡的社会中,贫穷落后的人们为求得生活的安全感,保留了对鬼神的信仰遗风。人们渴望和平与健康,在遇到天灾、疾病、鬼邪时,会通过剪纸来与鬼神对话,以祈望免灾、去病、驱邪,这种驱邪禳灾的心理促使吉祥文化渗透到剪纸中。例如,在家中贴上向法师求来的保平安花、门阀等,或直接请法师到家中使用剪纸做法,纹样多为四季花、葫芦、八卦等,主题常见四季平安、风调雨顺、送病娃娃等。

三、融合畲族文化的神秘色彩

畲族人民称剪纸为“zān 花”。畲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剪纸艺术有着淳厚朴实的少数民族神秘色彩。在剪纸的传承中,保留了传男不传女的民俗传统,不似其他地方大多由业余或半业余劳动妇女所创作的,剪纸艺人一般是世代或师徒传承,并把剪纸当作第一职业,以此为生。

(一)撕纸习俗

畲民们认为在喜庆节日中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象征,连丧礼中也不宜用刀,因此每逢节日较少剪花,故畲族剪纸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法:畲族手剪,即撕纸。其常用手撕“福”“喜”“寿”字,不添加其他任何纹样,且一张仅一字,较为简单,但不失雅气。就连陪嫁的嫁妆上也多为手撕的喜庆字或者吉祥图案。由于手剪难度较大,畲族剪纸便以剪影式的方法来塑造形体,即仅在纸上撕出物象的外轮廓,而不对其内部添加任何结构,虽大胆取舍,却不让人感觉凝滞,反而带来一目了然之感。

剪纸构图简单粗犷,以变形的自然花纹为主,程式化的几何纹为辅,纹样装饰简练,少见动物纹样。由于以手代剪受到很大的局限,过程中经常会带有一种随意性,故畲族剪纸并无巧工细琢的效果,有种自然天成的韵味和古拙朴实的格调,恰恰显现出撕制剪纸独有的艺术个性。

(二)巫术载体

畲民们因多在山区生活,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畏惧神灵,有些地方仍保存着对远古朴实的巫术崇拜。畲民们认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较为弱小,他们试图通过自己主观意念的力量抗拒自然的侵害,并相信万物皆有灵,神鬼可操纵人生,故好祭祀巫术,希望这种方式能获取神灵的启示,预知吉凶,从而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剪纸便是连接神灵届和人界的中介,在法师举行巫俗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

若家人生病、小孩过关等,畲民们都会请法师到家中做法,做法前会在设法的灵坛上挂上挂笺,也会为自己准备一些剪纸道具,以保法事顺利。法事中主要是驱邪避鬼、以保平安的剪纸,多见八卦图、菩提树、盘长纹等。这些剪纸有作为护符贴挂于门口屋顶,有作为替身最终焚化送走,无论是用于何处,其目的都是祈福驱灾。

其在表现形式上与北方有较大的差别,它是中原文化与霞浦地域文化同化的结果,有些是法师在巫术活动过程中剪成,有些由法师提前剪好,内容根据所要达到的民俗目的而定,分为招魂祛病、驱邪捉鬼、避灾避难、装饰道场几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这类剪纸在活动后又大多需要焚化,如今已难见到遗留的剪纸成物,只在落后的偏僻的畲乡可偶尔见到,其仍保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三)崇凤传统

畲族与凤凰有着很大的渊源,畲族始祖盘瓠王平定番兵,娶了高辛帝的三公主为妻,在畲民心中,凤凰为三公主的象征,于是畲族女性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凤凰的影子,足见凤凰于畲族的重要性。最具特色的便为“凤凰装”。在制作“凤凰装”前,人们会专为刺绣剪制图案底样的剪纸,称为“花样子”。这种以刺绣花稿形式出现的剪纸虽只是刺绣的一个前提准备,就但其本身也是剪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见剪纸大都是用红纸剪成,但刺绣底样的剪纸则一般用粉白色的薄纸根据不同的需要剪刻出各式纹样。为“凤凰装”所制的剪纸不似畲族其他剪纸的朴实,而是追求华丽。“凤纹”代表着自由平等、祈福纳吉,创作者会剪制造型完全不同的写实凤凰,并饰以梅花鹿,谐音俸禄,寓意发达富贵。

结 语

剪纸艺术虽源于中原地区,但霞浦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貌把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畲族文化一同融会于其剪纸身上,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表征,并长期以来都保有着相对稳定的地方特色,是中国剪纸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其传统文化被逐渐吞噬。研究霞浦民间剪纸是为了呈现其基本特点,保留霞浦传统剪纸的风采,传承霞浦民间剪纸文化,以期唤起民众对处在边缘化的霞浦传统剪纸艺术的关注。

猜你喜欢

霞浦畲族纹样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霞浦滩涂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匆匆那年,我去过的霞浦
厚德载物 博学多才 自强不息 臻于至善——霞浦八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