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立德树人任务再思考

2020-12-07李鸿

魅力中国 2020年46期
关键词:之德立德理想

李鸿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2018 年5 月,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要求广大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积极地担起时代大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应该以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为切入点,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遵循,认清目前学生的道德水平与高校德育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要深入践行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进入立德树人工作中去。

一、把握核心要义,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理论武装

(一)立德树人

立德”就是坚持德育先,创建德业,即强调道德养成,以德立行,以德立志,以德立功,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染人、激励人;“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培育有用之人,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从而实现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人才的目标。“立德”和“树人”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最终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辞海》中,价值观的定义为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核心则是中心或者事物之间的主要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每一个公民积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的核心要义,相互之间内在融贯一体,有利的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青年人更应该具有优良品德,在高校广为宣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立德树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对于个人的方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德,凝聚中国力量。

(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是有56 个民族的大国,如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与命运的重大问题,巩固全党全国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五)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市场经济、商业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这就需要我们相互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在高校中坚持以德育人,将优秀良好品德灌输到广大青年学生学习中去,并且也应该在这灌输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广大青年学生们需要努力朝着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方向而不断努力奋斗。

(六)有利于给予青年强大的正能量

总书记说,“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对此,总书记还做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新时代青年,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论,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领立德树人工作,并且也需要强调教师的育人教人的作用,让教师在德育实践中强化立德树人,不断给青年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应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树立好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并且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进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找准问题症结,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厘清思路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范围广

受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影响,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西方思潮、生活方式、价值理念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可谓无孔不入,使得核心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基础教育阶段树立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斗精神等优良传统受到腐蚀和西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养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加多元,民主意识、法治思维、公平原则、正义感、安全需要等,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影响。

(二)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影响程度深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了新的课题。网络已然成为当代高校学生的“生活必需品”,新闻资源了解的主渠道,社交媒介的主阵地,消费娱乐的主战场。在带来便利的同时,西方敌对势力运用多种手段宣扬他们的价值观,企图通过潜移默化地方式影响青年一代,愚弄大众,在意识形势领域大做文章。加之,青年一代价值观尚未固化定型,明辨是非能力弱很容易受蛊惑,迷了心窍遮了双眼。

(三)个体差异化带来的教育难度大

教育的主体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理论素养不高,钻石不深,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讲透讲实;有的方式不得当,满足于低层次的照本宣科,形式大于内容;有的师范效果不明显,讲道理的人不按道理去做。其次是教育对象水平参差不齐,受认识能力、成长环境和地域差异的影响,教育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各异,对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义认识不够。

三、区分不同层次,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方法路径

(一)助力青年树立国家之德

总书记曾说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集中体现,这是我们千百年来仁人志士所求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要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远大目标,就需要把“立德树人”当作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应该把青年培养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首先我们应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去,先树立国家之德,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青年应该积极勇敢地肩负时代赋予的职责,不仅要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要自我价值。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就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地强大力量。中国梦首先是国家的梦,其次是民族的梦,同时也是青年自己的梦,每一个新时代的青年都应该具有该时代所特有的时代精神,青年是新时代的青年,是有理想、有梦想、有追求的一代人,所以,青年应该将国家的、民族的和个人的梦想相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会逐渐地将自我价值在这实践中慢慢实现。

立国家之德,树新时代青年。高校要让广大青年同志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知道个人理想是离不开社会理想的,离开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是很空洞的,是缺乏远大追求的理想;同时社会理想也是有无数个个人理想组合而成的,社会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人合力来完成。个人理想的实现应与社会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相一致,这样就会使得个人理想逐渐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不是空洞的,任何个人理想的实现都应该先以国家的、民族的理想优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是中华民族的振兴梦,也是新时代青年的成才梦。青春只有在奉献中才能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当中去,新时代青年的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具有价值意义。

(二)助青年树立社会之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集中表现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社会的极大追求和憧憬,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时,这也是对每个青年的价值导向,大家都应该去遵守和践行。

新时代青年必须是追求自由的青年。要培育新青年,必须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让其明白自由的真谛。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完全自由,都是被一定的条条框框所限制的有界限的自由,这种界限就是法律,法律所禁止的事项,就是所有人都不能触碰的警戒线,法律是用来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强有力工具,使得公民的权力得以保护不受侵害。因此,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享有自由权利,真正自由的人就是遵守秩序、遵守规则的人,当一个人真正做到随心所欲并且自我意志和法律意志达到高度统一后,就会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

新时代青年必须是追求平等的青年。要培育新青年,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使其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平等。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曾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消除社会不平等,而资本主义的弊端,就是发展所造成的日益强化的社会不平等。”[4]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基础的政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能忘却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达到共同富裕。新时代青年要深刻地理解这个“平等”,此“平等”并非是取消社会差异性、实行平均主义,而是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以夯实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

新时代青年必须是追求公正的青年。要培育新青年,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明白,公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公正,秦王李世民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至理名言,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永续发展的法宝就是民心向背。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就是会时刻关注人民利益,凡是涉及到侵害人民利益的,中央调控手段就会强硬到底。今年国家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可谓是强力助推,要发展国有制企业的同时也要发展民营企业,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将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给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其感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公正。

新时代青年必须是遵法守法的青年。要培育新青年,必须通过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会是一个有法律规范着的有形社会。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和社会必须是在法律范围内运行,作为社会一员的新青年,必定是一个知法遵法手法的人。新时代青年需要经受过法律知识的浇灌,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青年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锻炼法律思维,使自己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新青年。

(三)助青年树立公民之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集中表现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个人的期望,是个人品德的基本方面。青年时刻都不能忘记这八个大字,时刻都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不断增强自身的个人品德修养。

有公民之德的青年是具有爱国精神的青年。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的心中,爱国主义是在历史长河中日积月累的对自己祖国深厚的情感,同时也是对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认同。爱国主义是具有很强大的精神力量,抗日民族英雄不畏强权,不畏战争的困苦,依然顽强抗战,他们的英雄事迹不知振奋了多少中华儿女的那颗爱国之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爱国就是要强化个人知识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多多学习古往今来的英雄伟人事迹,让他们成为我们心中报效祖国的那团火焰,熊熊火焰不断燃烧,让我们的爱国之心永不停止跳动。

有公民之德的青年是具有敬业精神的青年。敬业精神是在社会工作中占据这重要的位置,这会体现出员工在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勤奋努力的一种态度。我们需要不断教育引导青年去做到,敬业并非是要求一个人非要达到管理者的位置,敬业其实也有即使是一份平凡普通的工作,一个人都能安安分分地完成,因为正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迸发出许多无名英雄,他们的事迹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有更多的激情去做自己分内的工作,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更有余力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有公民之德的青年是具有诚信美德的青年。众所周知,诚信是一个人安生立命之本,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国家会因守诚信而兴盛,社会也会因守诚信而强大,个人也会因守诚信而广结良缘。作为青年一代,必须是诚实守信之人,我们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教化他们,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我诚信修养,从而造福于社会。

有公民之德的青年是具有友善美德的青年。《道德经》曾提及过“上善若水”,说高尚品德像水一样,滋润着万事万物,最接近“道”,如今倡导的友善美德,主要是指亲密友好,乐善待人。在社会中,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帮助那些处于艰难困境的大众,相互帮助,睦邻友好,大家共同来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将友善美德广传,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言语和行动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代新人应心怀善意,不必锱铢必较,宽容待人。

猜你喜欢

之德立德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伦理生活与形上超越
——亚里士多德arete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张力
人生“十不得”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两德”之德与中华大德刍议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