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全覆盖课程思政探析

2020-12-07张靖爽

魅力中国 2020年4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育人

张靖爽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将思想政治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并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我国高校一切课程的教学都负有价值引导的使命。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开设一类或者几类课程、开展几次活动,而是把相关的思政内容被涵盖到有关课程教学以及调整的每一环节、每一层次上。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通过思政寓课程和课程融思政来实现全覆盖课程思政。

一、全覆盖课程思政的理念解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这三方面是每个高校在完成学生发展过程中首先得清晰的关键问题。此前习主席在思政报告会上提出得妥善运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方式,相关的思政理论知识需要在调整过程中不断加深加强,增强这一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以及针对性,从而实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需求与期待,此外。每类课程都需要护好一段渠、种好一块田,以实现各个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齐头并进。由此,全覆盖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经被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识。而全覆盖课程思政是对“大思政”理念的呈现,主要是指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教师的育人责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与德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同向同行,合力育人。而三全育人作为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与价值遵循。从字面上来理解,“全”意味着全部,全面,“三全育人”重心在协同,如何调动全部资源,如何使全部资源按照预定轨道有效运转从而发挥出更大作用的核心在于“协同”,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统一。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全方位加速课程思政发展,就需要把价值观渗入于知识教育以及能力发展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打造出正确的三观理念。”全方位促进课程思政发展内容要求始终将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相统一、始终将显隐性两类教育方式相统一、始终做到整体协调与分类建议相统一。据此,高校专业课亟需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出发,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的“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老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最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二、全覆盖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透视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已成高等教育发展所需。一些高校也在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专业课与思政课存在育人“两张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要求“其他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目标是要汇成一条流。高校要有针对性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筑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藩篱”,在许多专业教师眼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等思政队伍的工作,甚至出现专业课教师课堂言论不当“点火”、思政队伍忙于“灭火”;思政课教师讲授了一学期的“正能量”,被专业教师一堂课里的几句吐槽甚至是攻击消解。在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的传授途中,因为各自存在所属的“学科落地”现象,使其偏向于实现各自的培养目的和功能效益,对于培养人才,这就很容易酿造出一种各自为政的“两张皮”状况。所以在跨界结合更为密切的情况下,专业和思政之间的知识互通、交叉融合已经十分紧迫了。

(二)专业课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不强

专业课与思政课在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社会就业状况严峻的情况下,一些专业课程授课老师往往会觉得掌握了专业知识是应该摆在首位,从而会诞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跟风课”以及“思政课无用论”等错误观念,这不单单是思想认知上的错误,更是德育意识低的表现。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对于这些授课老师思想认知上的不足,致使其于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过程中对育德方面上分析不到位,无法更好地渗透德育觉悟,能力不强。其对学生思想教育、价值观引导层次上欠缺火候,本质上是对相关德育知识认识不到位,无法发现其真实价值,片面地将思政课、育德内容可有可无化,错误地看重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就业生涯中的比较优势,看轻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发展价值,造成在育人过程中的主观疏忽。

(三)各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专业内容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习到有关专业知识以及一些职业技能,对这一类型采取“课程思政”,凝聚其相关知识中的思政内容,是对这项课程内容的一次结合与发展。从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发掘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师只注重本学科教育资源的研究与深入,各门学科不论在课程设计还是实践教学中均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使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缺失。当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成效参差不齐,呈现出不同课程开发教育效果、同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现状、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学生获得感等方面良莠不齐的状态。

三、全覆盖课程思政实践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筑牢协同育人

高校思政课关键责任是着重于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素质,将其塑造成具有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性的出色接班人,这一课主要是对学生实施体系化思政培养的主干道,但红花再好也须绿叶扶持,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教育时长存在局限性,而专业理论的教育对于这一方面具有隐藏性与渗透性,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材外的德育工作以及传授方式,改善学生的培养品质。

“所有的教师都应履行育人职责,所有的课程都应发挥育人功能。”不管什么课堂、包括专业课堂,都不能放松讲“做人”;每一位教师都要履行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基本要求、担起育人的责任。所以,我们都有义务对自己所在岗位上的相关教育做一次新评估,着力于发现教育过程中难以察觉的漏洞,努力摸索专业理论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带有目标性地去发现并处理有关问题,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化的意义被赋予在专业内容传授中。无论是新理论、新纲要都是向各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从制度层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在专业能力的养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协同育人。

(二)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把德育落到教学实处

全覆盖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是当下的重点。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搭建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因此,各高校应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参加当地教育部等举办的有关课程思政的培训交流会议,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育人素质,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育人功能,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同时,可考虑在校内组织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解读的相关政策,共同进行相关纲要的分析,相互配合探索开展教学实践,使专业课教师从思想意识上深化对专业课必要性的认识;鼓励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学科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构思全面覆盖、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以研促教,积累一些宝贵经验,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从实际行动上通过主动学习思政知识,与思政教师相互配合,把德育落实到实处,在专业课教学中完成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汇聚育人合力

针对同一个专业知识点,不同的教师可以提炼出完全不同的思政元素,侧重点不同,与专业课内容的关联度不同,即呈现出的教育效果不同,直接影响全覆盖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树立整体性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作出系统化的总体安排与部署,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提供基本航向,实现教师全员学思政的理想格局。纵向上,教育部社科中心牵头创设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实现资源沟通与共享。各省高校 定期展示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从中遴选优秀范例,上传教育部总平台,由教育部挑选出优秀教学案例,发放各省课程思政平台,共享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传导与扩展,最大限度发挥示范效应。同时,各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创设该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科研平台,定期开展教学设计和成果评比,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优带劣、以强带弱,将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编撰成册予以共享,激励每一位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积极探索专业课教学中贯穿和渗透德育教育的现实路径,通过课程拓展、课程深化,渐渐打造出一个覆盖面广、成果可观、育人质量卓越的“三全育人”思政发展形势。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