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
2020-12-07宋佳荣
宋佳荣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现状,及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今天校园中的大学生多数是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在他们身上有着统一的一个群体标签,就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因为对于新一代青年人而言,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面对纷繁复杂互联网信息,有关许多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问题层出不穷,许多由虚拟网络产生的问题逐渐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当代青年人的意识形态,造成或多或少的错误指向。因此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契机,以新时代思想舆论网络传播问题为导向,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路径,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显得尤其重要。
一、清晰定位新时代网络背景下思想传播的新特点
进入新时代以来,互联网传播作为思想传播的一种现代传播途径,使各种社会思想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到各个角落和各个人群层面,其思想舆论网络传播方式和内容呈现出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的四个新特点:
(一)互联网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
网络时代是大多数年轻人娱乐活动的有效载体,充斥着各种体育、财经军事科技广告等各种信息。很多人被海量信息淹没,很多APP 比如微博、快手、抖音等通过充分应用智能算法,分析用户的搜索、关注,以及记录曾经浏览过的内容等相关行为,会自动推送给用户。并且通过大量的娱乐内容为主体,以音乐带动节奏,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与一些枯燥无味的主流思想的理性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更加受大学生的喜爱,同时这些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对一些政治经济社会等新闻进行娱乐化解读,破坏了信息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日渐使人们失去理智的思考能力,逐渐失去对主流思想的价值追寻,导致主流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被边缘化、庸俗化。
(二)互联网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随着碎片化阅读的盛行,互联网传播应用其时间空间的巨大优势衍生出众多可供大家获取资讯和信息的方式,抓住大家的碎片化时间,充分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可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价值体系,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体。而碎片化的传播极易产生零散的快餐式信息,当人们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撕成碎片,沉浸在当下的枝节和琐细之中,人们就会缺少总体性的视野,不再关注信息要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烈冲击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整体逻辑性。
(三)互联网传播内容的去中心化
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造成了传播门槛低,要求低,传播主体去中心化,造成了传播内容的去中心多元化,不光有正能量文化,更出现了游离于道德边缘的灰色信息,同时许多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渗入通常借助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对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稍不留神就会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互联网内容传播的去中心多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导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思想政治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及新时代网络背景下思想传播的新特点,和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接收习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只有因势而谋,以情育人,求真务实,形成网上网下的相互交融与同频共振,从多方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计,重点在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坚持“有意义+有趣”的内容导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
面对泛娱乐化的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过去那种以智育的方法进行德育,以客观知识的灌输和量化的考试成绩代替真实情境中的道德评价的现状改革迫在眉睫,过去课程实施方式仅仅强调教育是一门科学而看不到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割裂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工具理性的框架之中,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械性和缺乏艺术性。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坚持有意义和有趣结合。一方面,将宏大叙事,枯燥无味的理论与贴近青年生活相结合。如果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思想,一味采取娱乐化的方式,就会造成青年只对有趣的事情感兴趣,失去对价值观和主流思想的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持久力量和崇高魅力难以展示。相反,如果脱离有趣的要素,一味只灌输理论,只会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高高在上之感,导致传播的时效性降低。思政理论课能将有趣的事变得有意义,把有意义的事变得有趣,将会大大增加其吸引力。另一方面,将隐形传播与显现传播相结合。从物质层面来说,可以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来说,可以从校园景观环境和建筑设计方面着手,从精神方面来说,可以从校训、校歌、校徽从直观的视觉、触觉、听觉三个维度鲜明地勾画出大学的文化图景,凝聚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也将成为一批又一批学生理解和延续思政课知识的现实起点。
(二)创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力
当碎片化阅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时,我们过去仅仅只靠思政课教师短短的课堂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也必须作出调整。在欧美许多高校中,专业必修课都会结合自身特点渗透本国的核心价值观,非常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道德伦理教育,教师也非常重视挖掘课程中的伦理道德元素来教学,甚至在开发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时,政府会咨询权威人士,会鼓励教师参与其中,会考虑到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考虑教师自身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等因素。从这一点来讲,我国高校可以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思想,不能一味只依赖思政课教师在有限的思政课课堂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其他消极思潮的渗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力,对学生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态势。
(三)把握“时+度”的二重维度,打造精做深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面对互联网传播内容的去中心化的传播力度和广度,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课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魅力,才能有效防范和降低其对青年一代的影响。纵观纷繁复杂的世界,无论是环顾蔓延至今境外的社会动荡,还是国内众多意识形态的思潮,他们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动摇都会造成巨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务实性和精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时”就是指时效性,今天青年的思想认知已经远不及我们凭借经验知识就能简单了解到的,尤其是面对一些热点问题,他们的获取信息能力与方式更加超前,所以就更要求思政课堂教育从时事推进,从细节处传道授业解惑。不能等谎言跑遍了整个世界,真理还在穿鞋。所谓“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深度和温度。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和深度将对青年学生思想的稳定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温度将对青年学生的持久性产生巨大作用,这将使青年在面对大是大非面前不会轻易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归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世界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来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让思政课所扎根到学生内心的知识和情感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