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潜入心,润德细无声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20-12-07杨颖慧
杨颖慧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山东 青岛 266237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除了要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表达之外,还要使学生完善心理认知、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已有的文化修养。学科渗透是德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优秀精神品格的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
一、在语文教材的学习中把握德育的时机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德育中的“渗透”,绝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加深其与生活的联系,挖掘隐含在其中的内在意义。
语文学科德育是德育有效途径之一,汉字和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而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可以体味到作者多样的人生、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
如阅读《沁园春·长沙》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青春的激情与梦想的价值;《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李白遭遇挫折后依然洒脱的积极人生态度;《劝学》勉励学生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持之以恒精神;《登高》中穷困潦倒却依然忧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陈情表》“亲侍汤药,未曾废离”使学生感受世间最为真切的情……纵观语文教材,里面的选用的文章以多样的题材、多样的书写方式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诸多传统美德,浓缩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二、在作文教学中突破德育的关键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文写作是学生了解生活、积极感悟生活的主要环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有目的、有对象可写,在写作过程中有感而发,感悟社会与人生。
“教育的对象是人,意味着教育必须面向生命,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提升生命的质量”①。在写作中,我们不仅要给予学生学法指导,还要给予正面引导,对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意识给予肯定。如在话题作文中,选取“担当”、“责任”、“勇敢”等话题,学生在搜集素材、组织文字的同时,会深切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精神内涵及力量;在文学评论写作中,学生可以深入文本,细究文本的情感与价值观念,选择角度切入的同时,也能够使自己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观察、审视,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念,深化自己的思考;在任务驱动式作文中,选择社会热点或者有争议的新闻事件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选择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对事件本身折射出来的问题进行一一剖析,从而达到写作目的和德育要求。
三、在课外阅读中深化德育效果
现今网络时代,学生的娱乐活动方式增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让学生回归阅读、阅读经典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增长见闻、扩展视野,改变观点认识,提升思想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接受人类智慧的洗礼。
课外阅读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有形或者无形之中就为我们带来了种种特殊的美。通过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读物,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同还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学生在形成阅读品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充分的融入书籍中的故事、情节,体会到或悲伤、或喜悦的情绪,感受到或复杂、或单纯的人性特点,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在书籍中遍观大千世界。
学生阅读鲁迅的杂文,不仅可以看到观念和理论上的争斗,还可以深入的感受到鲁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民主战士的犀利与深刻、不屈与正直;阅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在其构建的湘西世界中看到风景秀美的原始乡村,诗意和谐的民俗风情画,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感受到健康、纯净的人性;阅读《乡土中国》,可以让学生走近乡土社会的人文环境,在传统社会结构、权利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关系、地缘等多方面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同时找到中国式传统思维的根源和系统的道德观念。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材、写作练习、课外阅读等多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渗透德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真正地做到教学育人。
注释:
①张丽.高中语文学科德育的叙事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