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心育桃李 妙手出高徒
——谢海生老师的教书育人之路

2020-12-07朱金秀陈士部

魅力中国 2020年50期
关键词:海生传统语文

朱金秀 陈士部

(1 宿州市第九中学名师工作室,安徽 宿州 234000;2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其背后都牵涉着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两者关系的问题,恰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谢海生老师用自己三十多年的从教经验为我们展示了其中的教育教学奥秘。谢海生老师还是“埇桥区初中语文谢海生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作为工作室的成员,笔者拟结合观摩谢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场景,聆听他指导青年教师的心得体会,以及拜读他教研论文的感思体悟,来回顾他的教书育人之路,以就教于谢海生老师和各位同行朋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关系,一直是悬而未决的教育教学难题,语文教师往往陷于顾此失彼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国学”热的文化语境中,如何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传统美德与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地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教育教学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本是一体的,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正相契合。

谢海生老师用自己诸多的教育教学案例给我们作了堪称经典的示范。他强调,语文教师应当把自己的教学思维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土壤中,用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心”去解读文本,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雨露中浸润精华,汲取丰富的营养。比如,何其芳《秋天》既是一个文学文本,同时又是一个普及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谢海生老师联系课文不仅让学生体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农耕文明画卷,还引发学生想象农家、渔家们秋季的精神状态,并且师生还共同赏析诗中的色彩、声音所体现的古典文人画、古典音乐的特点。这样一来,语文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素养互动生成,前者因后者而变得情趣盎然,后者因前者而显得更为深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文本意境创设的古典意蕴之美,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氤氲开来。可见,语文教师只要有一颗文化传承的“中国心”,现代文照样可以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极其重要的。

至于课文中的古典诗文更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平台。谢海生老师传授古典诗文已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同时每篇诗文的教学设计又别具一格,灵动自如,教学效果俱佳。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教学中,谢老师设置出“吟读,感受声韵”“说读,理解文意”和“析读,走近人物”等主干环教学节,逐步引导学生感知文本、领悟文意,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文言文知识,又让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之中体认到陶渊明的高洁品格与超脱的人生境界。而在授课李白《行路难》时,谢老师更为注重诗篇中重点字词的赏析和比喻、用典等表现手法的剖析,善于启发学生在文本细读、细品中妙悟诗篇的情感意蕴,并基于龚自珍《己亥杂诗》和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相关诗文的拓展品读,更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传统人文的心路历程。

正如谢海生老师常说的那样,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信心和责任心,自己先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与传播者,根植于“中国心”,浸润于“传统味”,就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成为堂堂正正的、原汁原味的、有民族文化自信的中国人;语文教师应该传中国人的道,授中国人的业,解中国人的惑,这正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谢海生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与传播者,是得益于他的耕读家学传统。宿州广播电视台公关频道《悦读时间》第七期对谢老师作了专题报道,“尽孝须及时”的家训承继了中华传统美德,“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春节对联更是凝聚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依托这种浓厚的家学传统、家训文化,谢海生老师才能得以将课堂变成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稳实平台。同样正是如此,谢海生老师撰写、刊发了教研论文《根植“中国心”,浸润“传统味”——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的文本解读例谈》(《现代语文》2017年第10期),以回应当下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语境,并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二、磨砺课堂教学妙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中国七十年语文教育历程让人感慨万千,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才能保有“语文味”至今仍困扰着我们。其实,“怎么教”的背后有一个“怎样学”的学习主体诉求。谢海生老师深切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反复向我们强调:语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研究“怎样学”,即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学习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怎样学”的要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语文味”、感悟“语文味”,借用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的话来说,即“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在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谢海生老师融汇魏书生、洪镇涛、余映潮和蔡澄清等名师的教学经验,自成一家,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他在教学上的丹心妙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将谢海生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暂且概况为“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一体”就是立足于课标,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宗旨;“两翼”就是经由融合渗透来指导语文学习方法,经由迁移运用来变通语文学习思路。在这里,“一体”是教学实施的根基点,是教学功效的回落处,而“两翼”则是由“一体”生发出的相辅相成的具体教学路径;两者圆合自成,形成了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节奏,而语文教师无形中成为了“被动教”与“主动学”的“两栖人”。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吕叔湘先生对“教学”的“别解”,恰恰道出了“一体两翼”教学模式的真谛。

我曾有幸聆听、观摩了谢海生老师执教《藤野先生》的公开课,以此为例,可以见出“一体两翼”教学模式的实施全景。限于篇幅,我们只能选取其中“一翼”,即谢老师是如何通过迁移运用来变通学生语文学习的思路的。首先是,引发学生认知“伟大”一词体现鲁迅对藤野先生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找准了“伟大”一词就找准了理解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核心点”;再者是,由此去把握鲁迅先生演绎藤野先生“伟大”人格的两个关键点,即重温“异国师生缘”和理解“人生转折点”;最后自然就是,立足于阅读教学环节,设计出两个关键点中间的契合点,也就是“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与藤野先生的密切关系。至此,学生即可在整篇课文的感知中将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和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有机融合起来。可见,“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

琦君《春酒》这篇诗化散文的教学,谢海生老师同样启用了“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针对课标,先是“识春酒,知文意——整体感知”,再是“品春酒,赏情趣——深入理解”,后是“醉春酒,悟深情”。整个的课堂教学就是从教者导引学生感悟文本,在富有层阶性、整体性的教学思路中,让学生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温暖甜蜜的家乡味、春酒味、风俗味,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语文味”嘛!我从谢海生老师“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中,感悟颇多,受益颇多。语文教师确实要精心指导学生强化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融通学习思路,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缘于此,在《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小学教材教学》和《语文教学通讯》以及《中学生作文指导》等刊物上,谢海生老师发表的《语文新课程学法指导例谈》、《<移石>赏读》和《激发学生作文热情的几点尝试》以及《细致入微融情于景——例谈如何把景写活》等多篇教学论文,都值得我们仔细研读、揣摩。

三、关注教育教学实效,呵护学生的成长之路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虽然“应试教育”遭人诟病,但毕竟中考、高考语文都是学生不可回避的成长界标。如果学生在中考、高考中不能取得满意的语文成绩,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便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无论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素质也好,磨砺教法、培育语文素养也罢,最终都要历经应试的瓶颈。语文教师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默识家长的精神诉求,担当为国家选拔人才的神圣使命。

在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谢海生老师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栋梁之才,学生可以说是他灵动教育教学理念的脉搏。谢老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敬业爱生,在培养人才等方面成绩突出:指导学生参加安徽省首届“新华教育杯”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初中组三等奖,《语文报》第二十一轮“五星赛场”竞赛获“优秀指导奖”,指导学生参加第六届“新蕾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银奖”;2014年6月,王聪同学荣获“全市第三届十佳优秀少年”称号,2011年10月《安徽青年报》第8版“最文学”整版发表谢海生担任辅导教师的学生文学作品;另外,留美博士刘亚冰、中科大高材生刘鹏、中国人民大学高子怡、上海交通大学刘京京和北京大学卞雯等同学都曾是他的得意门生。

谢海生老师是如何取得这些令人瞩目的教育教学业绩的呢?虽然他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耿耿于学生的语文分数,但他并不忽视利用考题的剖析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丹心在身,追求尽善尽美,那么应试教育何尝又不是教书育人的良好路径!比如,针对2017年安徽省中考命题作文“这就是我的承诺”,谢海生老师特撰文予以剖析。他着眼于当下文化语境,指认了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内涵,让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能以广阔的视野来认知题意,活跃了人们的诗性思维,并且从反面指出忽视导语和主体性迷失的“审题误区”,从而深化了我们的眼界。即使是应试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其实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一体两面,相互涵养,只要契合学生的心智特点,教育教学的目标完全可以达成。此外,实际上,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同样是教育教学事业取得实效的保证,在这方面,谢海生老师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作为“埇桥区初中语文谢海生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谢老师对工作室每位老师的每次参赛,从分析教材到构思教学、从教学文案到板书设计和PPT制作,从文字修改到口头示范,从语言表达到态势语辅助,从理论依据到操作运用,谢老师都是团队主力,全程跟随,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技术参与;知无不言、有求必应;变身学生、模拟陪练。可以说,每位青年教师所取得的成绩都倾注了谢老师满腔心血与无私奉献!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宿州九中语文组王晓娟、武艳秋、杨佳寅、李守英和张金凤五位老师分别获得安徽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一、二等奖,全国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洒满了谢老师的辛勤汗水,一花独秀难为春,谢老师的培菁工作切实地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宿州第九中学快速又健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印度诗人泰戈尔写过这样的诗句:“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春雨润物细无声,从教三十多年来,谢海生老师对同事、对课堂、对教研、对学生已经有了一份割舍不掉的情结,因为这些已经融入了他整个的生命之中。谢老师常说:“人活着,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谢老师充分展现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良好形象,他的教书育人之路已合奏出了一曲多彩动人的华丽篇章,我们期待着谢老师在教育教学战线上取得更为辉煌的业绩。

猜你喜欢

海生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红色马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Δ6 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 and its 5′-upstream region cloned from the arachidonic acidrich microalga Myrmecia incisa Reisigl (Chlorophyta)*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A Fe-Ni-Cr system filler metal for brazing of stainless steel*
秋天的童话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