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
2020-12-07王佳
王佳
(辽宁省兴城市高级中学,辽宁 兴城 125100)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3稳态和环境》第5章第4节的内容。它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功能的另一个主要功能。通过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反映了结构与功能的生物学观点。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下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类型以及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以昆虫信息素发现史为线索,引导学生设计科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2)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数据,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我们认识到生物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并进行表达和交流。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难点:1、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动物世界鸟类的行与声。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奇心。让学生相互交流,做出判断,从而引出新课。
(二)课堂活动
[环节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教师]播放多媒体图片:夏夜中雌雄萤火虫的相互识别。
诵读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设疑]图中的画面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种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讲解物理信息的相关知识。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老师]有些雌性昆虫可以释放腹部的性激素来吸引异性。这属于什么信息呢?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答案。[教师]归纳总结,讲解化学信息,提出信息素的概念。
信息素:传播信息的化学物质存在于昆虫,鱼类和哺乳动物等生物体内。
[教师]展示图片:两只雄羚羊为了一只雌羚羊而争斗。设疑:这种现象属于什么信息呢?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归纳总结,得出答案。[教师]讲授行为信息的概念。
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也可以将某些信息传递给相同或异质的生物体。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分组列举信息传递的实例有哪些?[学生]相互交流,进行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理解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从而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环节2]科学史:法布尔实验
[教师]展示法布尔实验过程。
小组讨论:
(一)法布尔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二)如果我们使用今天学到的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看一下过去的法布尔实验,它不够严谨吗?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完善法布尔的实验呢?
提出探究问题:雌蛾是否通过分泌某些化学物质来吸引雄性蛾?
[环节3]分组探究:如何完善法布尔实验?
[教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画出简图来说明。[学生]相互交流,进行作品展示。[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实验中有无对照?加塞和不加塞的目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4]进一步分析:这个实验设计是否可以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表明雌蛾被雄蛾吸引?[教师]提出可能观点。
观点1:有可能是通过声波进行信息传递。
观点2:玻璃瓶都是无色透明的,有可能是因为雌蛾通过做动作来吸引雄蛾的。
[学生]交流,讨论意见的可能性,并回答问题。[教师]有没有其他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呢?[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进行作品修正后展示。[设计意图]通过不断的探究活动,最终得到更严格的计划。
[链接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师]阅读书上材料1和材料2,分析信息传递有何作用?[学生]归纳总结: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教师]阅读材料3和材料4,分组讨论信息传递的作用。[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通过图片总结和总结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环节6]展示情境[老师]假设你是一个大农场的负责人。
1、花卉布展(秋菊夏开)。2、供应优质农产品(增加食品,禽类,蛋类等产量)。3、提供绿色农产品(生物防治害虫)。[学生]表达与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使用他们学到的内容来解决与日常生产实践相关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规范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相对简单,与生活密切相关。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感兴趣的音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发散思维无法控制,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