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方法初探
2020-12-07董晨琳
董晨琳
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2
1 跨文化交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语言文字是文化表达的基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了解一方文化,语言文字是基础,而学习一门语言,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必不可少的。英语作为日耳曼人长期实践中诞生的一门语言,与汉语在语法、不同语境中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也蕴含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教育新课程标准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传授知识,更要肩负起传播世界文化的重要任务。
初中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其知识体系比小学更加规范,更是未来英语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环节。笔者认为,初中阶段同样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的绝佳时间。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养成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掌握英语知识,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避免学生被动的产生“枯燥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甚至心理负担,而是让学生们用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的英语学习环境,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感,提升英语水平。汉语与英语的不同不仅在于文字,英语的语法、惯用方式以及在特殊语境下的使用与汉语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学生在汉语的生活环境下学习英语,不仅需要打破生活中的固有思维,更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清晰的了解英语,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形成英语的语言思维。
2 跨文化交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方法
2.1 英语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氛围
反思应试教育较为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如何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尤为重要。教师授课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与学生产生互动,提问的权利不应该只掌握在教师手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激发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也更应该充当答疑解惑的角色,将提问的权利更多的交给学生。这种教学环境也更贴近西方教育中相对自由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感受西方的教学文化。
在合理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放映英语原声的影视片段或英语原声新闻。通过长期的英语原声环境的熏陶,提升学生的语感,增强英语听力能力,综合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利用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丰富多彩的西方文化。
2.2 英语课堂需要将时间归于学生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合理掌控教学时间,适当的将时间归于学生,让学生自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每堂课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站上讲台,讲述自己搜集到的英语文化知识和故事。这种课堂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课下积极学习英语文化,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能够自主学习、敢说敢表现的优秀学生。
另外,也可以利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们交流讨论学习成果,教师为学生们的发言进行补充和总结归纳。就长期的经验而言,有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效果优于被动的接受枯燥的知识。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感受更加广泛的英语文化,学习的成果也会让学生有更强的获得感与成就感。这样的学习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发现英语的魅力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3 英语课堂需要利用多种形式
在网络社交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跨国际交流已经成为一件较为常见的事情。运用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性,便于英语文化的传递、沟通与共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社交平台,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与外国友人沟通对话的渠道,进行实时口语或者书面的交际。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外国友人及其他国家的好奇心理,提升学生们对英语的兴趣。
以课堂学习单词为例,当前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学的方式还是老师领读并解释,对于初识单词的学生们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学习。想要继续深度的教学,教师则可以与学生们分享包含新单词的歌词或影视台词,避免出现难懂与枯燥的难题,这种实际运用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们理解语境,加深印象。
3 结语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应该贯穿英语教育的始终。英语教师是英语语言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放眼世界、感受世界文化的引导者。这一目标要求英语教师转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授课思维,将传播世界文化与教授语言知识并重,同时,也对英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首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我,传递英语文化知识,将跨文化交际运用到英语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知识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将跨文化交际转化为促进英语学习的内驱动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