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2020-12-07武梅梅
◎武梅梅
随着课程教育体系的不断革新,核心素养教育正在逐渐推广至各学段、各学科。在初中教学科目中,美术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美育功能,所以美术教师更应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出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推动美育教育的发展。
一、初中美术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力量,其中文字、艺术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国家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在传统纸媒盛行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播,但是在当前这个创新时代,艺术思想激荡,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传播文化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多。相对于文字而言,图形、影像等传播载体更直观明了,但是这些给人印象深刻的图形与影像设计是需要通过专业学习来实现的,所以这就要求学生从小就要培养对美的体验,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利用美术课堂进行美育,已经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学生凸显个性,表达自我的良好方式,通过绘画、设计,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在图纸上,当学生对美术产生一定兴趣后,就可以为之后深入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美术素养,将来将绘画作为兴趣,或者将其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些省市已经逐步将美术纳入中考考试科目,由此可以看出美育在初中教育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方式
(一)在欣赏课中培养审美意识
在初中美术课堂类型中,欣赏课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思想道德情操养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初中美术课本的设计中,有关于西方雕塑的欣赏课,有关于中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欣赏课,同时还有传统书法、绘画、中外园林建筑物……美存在于古今中外,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从教材中进行延伸拓展,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观察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教学课堂中,带领学生感受美术中的美,通过文字的描述,音乐的配合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遨游于中外文化长河中:在雕塑世界中感受创作者的心情,在民间剪纸中感受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欣赏课的深刻教育意义不仅在于看与说,更在于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获得关于美的体验,所以教师需要挖掘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教育意义;不同的学龄、生活经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对美的体验。
(二)在绘画课中体悟文化意识
绘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主流形式,包含了国画、油画、素描、水彩等不同类型,学习不同的绘画发展史,教师可从中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为例,由来已久,且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画法,各时期的画作都有着代表性题材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导入、背景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穿越到那个年代,了解作者创作背景,走进画中感受水墨的魅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通过深挖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既陶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书法中各种字体行云流水,字体的发展演变也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绘画课形式多样,教师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画中渗透美育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三)在工艺课中铸就劳动意识
工艺美术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这是由工艺美术的来源决定的。工艺美术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就如中国近年来在不同省市发现的历史文化遗物大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水平和美术工艺制造水平,大量的陶器、铁器、瓷器,从一开始的无花纹发展为后来在容器上进行精美的雕刻,从纯色演变为各种美轮美奂的颜色……这些工艺品就是中华民族美术传统的源泉,而在美术工艺课堂中,教师则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将文化知识进行渗透,让学生更加了解民间工艺品,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寻找过程中的美,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美。
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美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途径,美术教师应以美术课堂为主阵地,并以学情为出发点,将美术的魅力带给学生,从而将美育渗透进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最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